2025年10月24日,第四屆汽車產業鏈低碳技術與發展研討會作為“第三十二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SAECCE 2025)”的同期活動,在重慶科學會堂成功舉辦。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落基山研究所、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程研究院、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本鋼研究院、攀鋼集團研究院、河鋼集團/唐鋼公司、重慶大學、中鋁材料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立中合金集團、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卡淶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業大學的14位知名專家學者在會議上發表報告。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梁東明出席會議并致辭,他指出,面對生態和經濟挑戰,綠色經濟增長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核心范式,碳中和愿景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全方位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輕量化與低碳發展緊密關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已成為推動汽車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路徑。梁東明秘書長表示,當前全球汽車產業尚處于探索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的初期,缺乏成熟的碳中和實踐案例,行業碳排放治理體系與低碳技術評價體系仍有待建立。面對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重構的重要機遇期,他呼吁我國汽車產業亟需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并聯合多領域力量,共同推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中汽學會作為推動汽車工業科技進步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組織,希望聯合產業鏈各方,攜手構建權威的綠色低碳評價體系和技術共研平臺,解決行業面臨的共性技術問題,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梁東明副秘書長致辭
整個會議分為宏觀趨勢及企業管理經驗、汽車用鋼低碳技術、輕質合金低碳技術以及塑料與復合材料低碳技術四個主題。會議聚焦國內外宏觀政策法規趨勢,汽車企業雙碳戰略、供應鏈要求與低碳技術布局,低碳材料和工藝技術、應用及未來發展趨勢,深入剖析了汽車行業面臨的“雙碳”目標挑戰。上午的會場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材料分會秘書長,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主任工程師王勇主持;下午的會場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非金屬材料分會秘書長,中國一汽研發總院高端汽車集成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級主任李菁華主持。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材料分會秘書長,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主任工程師 王勇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非金屬材料分會秘書長,中國一汽研發總院高端汽車集成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級主任 李菁華
會議現場全景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助理研究員柯佳對《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與要求 輕型電動汽車》標準進行了解讀。她介紹了“雙碳”目標和國際碳壁壘疊加背景下,行業對統一碳足跡標準的迫切需求,系統講解了輕型電動汽車碳排放核算邊界劃定、數據收集與取舍、質量評價及分配方法,梳理了原材料獲取、整車生產、使用、回收等階段碳排放現狀,并驗證了標準依托現有數據庫和企業信息系統即可落地,為汽車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量化工具與貿易競爭力支撐。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助理研究員 柯佳
落基山研究所重工業和循環經濟部門主任李抒苡就“上下游協同降碳的方向和趨勢——以鋼、鋁和汽車行業為例”作主題報告。李主任指出,實現鋼、鋁與汽車行業的協同降碳需構建“供給-需求-政策-金融”聯動機制。當前近零排放材料仍存在成本溢價,而歐盟CBAM等綠色貿易政策加劇車企碳管理壓力。報告提出兩大路徑:一是推動碳核算框架國際互認,依托數據平臺提升供應鏈透明度;二是通過買方聯盟聚合需求,鎖定早期承購協議以激勵近零排放材料規模化發展。落基山研究所正從行業路線、綠色采購、技術創新等六大維度助力中國工業低碳轉型。
落基山研究所重工業和循環經濟部門主任 李抒苡
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材料環保法規主管 譚召召
比亞迪汽車工程研究院張智慧博士就“突破碳壁壘: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風險與應對”發表演講,張博士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碳壁壘挑戰。他提出“精準算碳”與“科學減碳”兩大應對策略:一方面需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核算體系,統一標準并構建本土化數據庫;另一方面聚焦鋼、鋁、電池等高碳環節,推廣再生材料、清潔工藝與電池循環技術。比亞迪通過搭建數字化碳管理平臺、應用生物基材料及DM-i節能技術等實踐,系統推進產品低碳化,以提升產業綠色競爭力,突破國際碳壁壘。
比亞迪汽車工程研究院 張智慧
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濛瀟介紹了“寶鋼低碳技術及低碳汽車板開發進展”,寶鋼圍繞“氫基豎爐+電爐”與“高爐/轉爐+廢鋼”兩大技術路徑,已實現HC420LA、DP980、QP980等多款低碳汽車板的開發與應用,其中多款產品獲第三方認證減碳超60%。通過集成化設計與綠電使用,寶鋼低碳材料已成功應用于超低碳排放整體門環等部件,助力整車進一步降碳。面對殘余元素控制與成本挑戰,寶鋼正與用戶深化合作,共同推進低碳鋼鐵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陳濛瀟
鞍鋼集團釩鈦(鋼鐵)研究院常智淵正高級工程師圍繞“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展開報告,鞍鋼圍繞“五大路徑”系統推進降碳,包括流程優化、廢鋼高效利用、氫基直接還原等技術,并制定了從“高爐/轉爐+廢鋼”到“電爐+全廢鋼”再到“氫基豎爐+綠電”的三階段產品開發規劃,目標實現30%、50%及80%的階梯式減碳。目前已完成多款低碳汽車鋼的第三方認證與客戶端驗證,為汽車行業提供涵蓋低、中、高減碳比例的綠色鋼鐵產品體系,支撐產業鏈高質量低碳發展。
鞍鋼集團釩鈦(鋼鐵)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團隊經理 常智淵
河鋼集團唐鋼公司技術中心冷軋薄板研究中心產品經理楊峰分享了“河鋼集團汽車用鋼低碳綠色化實踐”,河鋼以“綠鋼”品牌戰略為核心,構建了“6+2”低碳技術路線圖與“6+6+5”低碳產品矩陣,涵蓋從低碳排放鋼到近零碳排鋼的全系列產品。通過構建清潔能源體系、自研WisCarbon數字化碳管理平臺,并建成全球首條氫冶金綠色汽車板連鑄生產線,河鋼實現了噸鋼CO?排放量降低約50%的顯著成效。目前,其低碳汽車板已實現整車覆蓋與批量穩定供應,并致力于攜手上下游共建低碳產業生態圈,推動全鏈條協同降碳。
河鋼集團唐鋼公司唐鋼技術中心冷軋薄板研究中心產品經理 楊峰
本鋼研究院杜文斌研究員講解了“本鋼低碳排汽車鋼的開發與關鍵性能評價”,本鋼通過“電爐+轉爐”工藝路徑,已完成DC01、DC54D+Z、CR340LA等多款低碳汽車鋼的工業化試制,實現減碳30%以上。針對電爐廢鋼使用中的殘余元素控制難題,本鋼建立了從原料分類到過程管控的全流程管理體系,確保產品在成分、組織、力學、成形、焊接等關鍵性能上與常規鋼相當。目前,相關產品已進入一汽、豐田、寶馬等主機廠認證階段,并規劃通過電爐、高爐富氫、氫基豎爐三條路徑持續推進低碳轉型。
本鋼研究院汽車家電研究所副研究員 杜文斌
重慶大學黎田教授分享了“鎂合金低碳注射成型技術進展”,他介紹到面對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挑戰,團隊開發出多款適用于注射成型的專用鎂合金材料,其中A6合金鑄態屈服強度達158MPa,熱處理后提升至202MPa。基于該材料,團隊成功開發全球首例注射成型鎂合金車輪,較同尺寸鋁車輪減重15%-20%,且成本有望在五年內與鋁車輪相當。該技術具備無熔煉、碳排低、安全性高等優勢,已在儀表盤支架、電驅殼體等部件實現應用,為汽車輕量化與低碳化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
重慶大學教授 黎田
中鋁材料應用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婷圍繞“再生鋁的可持續發展與實踐挑戰”作了報告,陳工指出,再生鋁碳足跡僅為原鋁的6%,是汽車鋁材降碳最關鍵路徑。她系統分析了再生鋁產業向變形合金、保級回收、閉環回收三大趨勢轉變,并指出當前面臨廢鋁來源復雜、Fe等雜質控制難、涂層油污凈化等技術挑戰。中鋁材料院已布局全產業鏈研發,成功開發高Fe再生鋁合金并應用于主機廠部件,同時牽頭制定多項鋁材碳足跡標準,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中鋁材料應用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陳婷
立中合金集團技研中心總監何更雷介紹了“再生鋁合金在推動鋁行業低碳發展方面的作用”,立中集團通過“三超一微兩配比”專有技術,2024年實現再生鋁利用78萬噸。其開發的低碳A356合金經系統驗證,在車輪產品中可實現減碳22.4%,且產品金相組織、力學性能及臺架試驗結果均滿足標準要求,實現性能與低碳兼得。立中正持續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再生鋁比例,并依托“智碳星”平臺進行碳管理,助力鋁行業低碳可持續發展。
立中合金集團技研中心總監 何更雷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標準研究所胡法主任分享了“汽車塑料碳足跡計算及減碳路徑”,他介紹到團隊建立了覆蓋“原料-生產-回收”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模型,針對聚乙烯產品提出原料輕質化、工藝電加熱、能源清潔化等減排方案。在物理回收方面,通過工藝改進成功解決再生膜破包與氣味異常問題;在化學回收領域,探索了PP催化裂解、PU醇解等技術,為車用塑料閉環循環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向。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標準研究所 胡法
杭州卡淶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氫能部門的氫能項目經理張明杰講解了“汽車用IV型儲氫瓶干法纏繞工藝”,他指出相較于傳統濕法纏繞,干法纏繞具有質量穩定、生產效率提升2.5倍、產品減重15-20%等顯著優勢。團隊通過自研鋪層設計模型與工藝開發,成功推出采用國產預浸紗的HypVessel™ 70MPa IV型儲氫瓶,為氫能交通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的儲氫解決方案,助力交通領域低碳化。
杭州卡淶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氫能項目經理 張明杰
天津工業大學王春紅教授通過視頻分享了“麻纖維增強生物基復合材料研究進展”,她介紹該研究面向國家“雙碳”戰略,系統闡述了麻纖維材料的生態與經濟價值。團隊聚焦纖維離散性大、復合材料VOC釋放高、阻燃與力學性能矛盾等產業瓶頸,開發了近紅外快速檢測、低VOC樹脂、仿生阻燃等關鍵技術。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汽車內飾、軌道交通及飛機內飾等輕量化部件,形成了從纖維處理、結構設計到綠色制造的完整技術體系,為交通載具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解決方案。
天津工業大學教授 王春紅
在本次汽車產業鏈低碳技術與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們深入解讀了國內外宏觀政策法規的最新趨勢,系統分析了其對汽車企業雙碳戰略、供應鏈管理及技術布局帶來的影響,并圍繞低碳材料、先進工藝等實踐路徑展開了深入探討。會議為車企提供了應對策略與行動參考,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交流協作,推動了行業共識的形成,為推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凝聚了合力、明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