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市場整體向好的局面之下,10月份的市場整體表現似乎再次給行業發出了警報信號。盡管多項數據都再度刷新歷史新高,但10月全國乘用車零售銷量方面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同比微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公布的數據,10月國內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為224.8萬輛,同比下降0.5%,盡管環比仍微增0.2%,但這細微的同比下滑依然引起了行業的高度關注。畢竟,從全年累計來看,1-10月累計銷量仍保持8.0%的同比增長,整體市場依然處于擴張通道,因此這一單月的回落格外值得玩味。
回顧10月市場,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生產強、零售弱”。當月乘用車生產、出口和批發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是出口表現亮眼,不僅刷新當月紀錄,甚至成為歷年各月中的最高值。然而,在零售端,由于去年同期基數偏高,加上部分區域政策收緊,導致整體零售未能延續同比正增長。

其中,結構性分化尤為明顯:新能源車零售仍保持7.3%的同比增長,而傳統燃油車則同比下降10%,呈現出“電進油退”的明確趨勢。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新能源內部,純電動車型同比增長20%,增程和插混車型則出現下滑,新勢力品牌中純電與增程的比例從去年近五五開變為今年的七成以上純電主導,說明消費者對技術路線的偏好正在快速聚焦,市場從普惠式增長進入了精確定位的細分競爭階段。
這種內部分化不僅出現在動力類型上,也體現在品牌格局中。自主品牌繼續高歌猛進,10月零售155萬輛,同比增長4%,市場份額已達68.7%,同比提升3個百分點。以吉利、、長城為代表的傳統車企轉型成效顯著,而“創二代”品牌如極狐、嵐圖、深藍等也增勢強勁。
相比之下,主流合資品牌零售同比下降10%,德系、日系份額均有回落,僅上汽通用等個別企業實現逆勢增長。豪華車市場同樣承壓,10月零售同比下降10%,環比更是大幅回落23%,顯示在消費心態趨于理性的背景下,高端消費也未能獨善其身,進入了調整階段。
那么,為何在“銀九金十”的傳統銷售旺季,零售端卻出現同比微降?一方面,是受節假日分布和區域性政策波動影響。今年中秋落在10月,部分省份收緊了以舊換新補貼,導致區域間增長不均,購買力未能充分釋放。
另一方面,是整體消費信心仍處于恢復階段,居民大宗消費決策更趨謹慎。此外,車企營銷策略也在轉變——從明晃晃的“價格戰”轉為“增配不增價”、調權益、推年款等隱性優惠,這些手段雖能維持價格體系穩定,但對終端人氣的直接拉動效應有所減弱。曾經鮮明的“金九銀十”周期律,如今在換購群體成為主力的市場中,其效應正逐漸被熨平。

臨近年末,當前的市場形勢對全年表現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從1-10月累計1925.6萬輛的零售規模來看,全年突破2300萬輛問題不大,增速有望維持在5%-7%區間。但四季度增長壓力不容忽視。隨著政策效應遞減、高基數持續,零售端能否再度沖高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燃油車市場持續收縮,新能源增速又有所放緩,結構青黃不接的問題可能進一步凸顯。
不過,出口仍將是最大亮點和壓艙石。10月乘用車出口56.8萬輛,同比增長27.7%,其中新能源車占44.2%,成為拉動全局增長的重要力量。如果出口能延續高增長,將有效緩沖國內零售的疲軟。自主品牌在前10個月出口新能源車153萬輛,增速高達126%,這充分表明,全球化布局的質量和速度,將直接決定車企在未來競爭中的生存空間。

對各大車企而言,10月市場帶來的啟發是多層次的。首先,單純依靠改款、增配和權益調整已不足以刺激銷量大幅躍升,產品力、品牌力和用戶體驗成為競爭關鍵。其次,在電動化不可逆轉的背景下,技術路線選擇愈發重要——純電正成為主流,插混與增程則需尋找新的差異化定位和應用場景。
此外,出海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能否構建起高效、抗風險的全球供應鏈和銷售網絡,是下一階段的核心競爭力。最后,車企需正視“換購群體成為主力”的現實,產品定義、服務體系和營銷方式都應與時俱進,從“首購導向”轉向“增換購導向”,更深入地理解成熟用戶對品質、可靠性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需求。

汽車網評:10月的市場就像一份詳實的診斷報告,清晰地揭示了中國車市在轉型期的典型狀態:高光與陰影并存,增長與分化共進。站在年終沖刺的關口,行業不僅要關注銷量數字的波動,更要讀懂結構變遷背后的長期趨勢——電動化、自主崛起、出口爆發、消費分層。只有主動適應這一新常態,才能在看似放緩的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增長節奏。對車企來說,真正的挑戰或許不是如何打贏一場價格戰,而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建立起持續進化的系統能力。而這,才是通往下一個增長周期的真正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