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廣汽集團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延續了業績承壓的趨勢。單季營收同比下降14.62%,歸母凈利潤虧損17.74億元,引發市場上新一輪“廣汽還在谷底”的判斷。有人將這視為傳統車企在智能化時代掉隊的信號,也有人開始擔心廣汽的現金流和資本能力能否支撐轉型走完全程。
但如果這份財報只用利潤表去評判,就容易忽視它真正傳遞的方向性變化。在這份看似低迷的報表背后,廣汽正經歷一輪主動調配資源、重構資產結構的過程。它沒有回避虧損,卻也沒有用極限降本制造短期盈利幻覺。
相反,從8月份開始能夠看到廣汽無論是與華為發布啟境品牌、展示智能化合作生態的深度,還是在星源增程、ADiGO GSD等新能源技術上的持續推進,亦或是和京東延伸出的跨界造車討論,這些動態不斷出現在市場視野中,為外界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間。現階段的廣汽可能并不適合用“虧了多少”或“賣了多少”來講,而是應該從廣汽把資源投向哪里、正在構建什么能力開始看起。
盈利承壓、現金收緊,流動性仍握在手里
廣汽集團第三季度營收為241億元,同比下降14.62%;歸母凈利潤虧損17.74億元,同比下滑27.02%;扣非凈利虧損18.3億元,經營虧損延續至主營層面,前三季度累計歸母凈利潤虧損43.12億元,這組數據清晰顯示出,廣汽已站在一個轉型與重構交叉的臨界點。

值得關注的是,廣汽成為集團合資版塊中唯一實現銷量正增長的品牌,三季度銷量198511輛,環比增長8.43%,同比增長9.15%。其中,由廣汽豐田本地研發團隊主導開發的純電車型在國內上市7個月累計銷量就已突破4.6萬輛,10月份登陸香港成為首款進入豐田全球銷售體系的中國研發車型。這說明廣汽體系內在調整過程中,部分品牌與產品已開始走出自己的解法。

從財報來看,前三季度總成本為773億元,同比下降3.99%,盡管降本幅度沒能覆蓋營收下滑,但成本管控已逐步啟動;同時有行業人士指出,廣汽財務費用由正轉負,前三季度為-2.55億元,同比下降187%,表明在資本市場利率變化及資產結構調整下,廣汽對資金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
一方面,企業依然保有相對充裕的資金。截至報告期末,貨幣資金余額為380億元,盡管較年初下降26%,但利息收入仍達到6.57億元,表明企業通過低風險方式實現了資金的有效運作。一般而言,只有在持有一定規模現金的基礎上,才能維持如此體量的利息收入,這也意味著廣汽在短期流動性上依然有余力,在轉型周期內依靠穩健的資金管理策略緩解了部分財務壓力。

對比來看投資活動凈現金流為-61.8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3億元有所改善。這表明廣汽正通過項目篩選和資本開支優化,將資源逐步向效率更高、回報更穩的領域集中,減少非核心投入、控制資本開支彈性,在外部不確定性上升的環境中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
廣汽集中資源流向新版塊
很多人在看到這份財報時,會下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業績的回撤上。但如果換個角度,就會發現,廣汽的資源正在集中流向下一個增長周期。
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已經給出答案。相比年初,廣汽的總資產有所壓縮。一方面,在建工程、非核心長期資產被有序壓降,釋放出企業正在重新梳理投資節奏的信號;另一方面,長期股權投資逆勢增長,成為整個資產結構中唯一顯著擴張的版塊。

這部分增長背后,是對“未來體系能力”的投注。從埃安到如祺出行,從自主電動平臺到零部件生態,從智能化到高端品牌“啟境”,廣汽將資本向這幾條長期賽道傾斜,目的并不是追求短期利潤回報,而是圍繞核心技術、用戶場景與品牌重塑,提前構建“資產內容”的新范式。

今年9月,廣汽與華為合作發布高端智能品牌“啟境”,首款產品計劃于明年6月亮相,雖然不屬于鴻蒙智行,但卻是一個從品牌、渠道到研發體系全維度籌劃的戰略。從資金配置的角度來看,廣汽已經開始以平臺化的方式擴展其智能電動版塊的能力邊界。
另一個重構方向來自海外,前九個月廣汽海外終端銷量同比增長36.5%,覆蓋8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70多個銷售網點,以及5座海外工廠和7個中轉倉,這些數字代表著運營和制造能力在海外落地的過程。

通過廣汽集團這份財報可以看到,過去那種把資產壓在重資產和高擴張項目上的方式,在這份財報中已被明顯削減。廣汽正在通過一輪主動調整,把資源從短效產出轉向中長期價值體系。啟境、出海以及ADiGO GSD、星源增程三電核心技術都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錨點。
別急著唱衰廣汽
這份財報發布后,似乎輿論第一反應都是廣汽還沒能站起來,業績全面承壓、利潤持續為負、現金流承壓,數據確實不樂觀。但如果一份財報只用利潤表來評判,那就低估了廣汽這家企業在轉型期的復雜性。
從壓縮重資產到強化股權投資,從壓降在建工程到推動海外運營與智能化品牌體系,廣汽選擇的路徑很像一場金融危機后的西門子。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西門子,一度遭遇利潤斷崖式下滑,但管理層沒有回頭收縮研發和創新業務,反而加大了對數字化工業、智能基礎設施的戰略投入,并分拆掉短期利潤更高但長期潛力不足的業務線。

當西門子重回行業龍頭位置的時候,高層們也都強調西門子在虧損期里持續構建的底層能力的重要性。廣汽是否能復制這樣的路徑沒人能保證,但值得思考的是,當今天很多企業把關注點放在“怎么活下來”的時候,廣汽的注意力,顯然放在了怎么活得更久上。

在這份財報中,沒有看到廣汽通過極限降本去制造短期盈利幻覺,反而是通過番禺行動的改革成效、技術護城河的深化及生態合作的協同,嘗試逐步擺脫業績低谷。所以,在廣汽這份財報背后更應該被關注的是,廣汽是否還有活力。
從啟境品牌的籌備節奏,到海外網絡的體系化,再到資金使用效率的變化,廣汽的每一項選擇,都藏著對長期路徑的判斷。這一切沒有被利潤表體現,也不會立刻被資本市場獎勵,但正因為這樣,才更值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