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誰是2025年的“頂流”車企,那一定當屬小米汽車。

一方面來看,造車三年的小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態勢非常恐怖,“1小時售出28萬輛”的爆單數據,在整個汽車行業都聞所未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面臨著巨大的輿論爭議,特別是今年發生的幾起嚴重的車禍事故,更是引發了全網質疑。
最近最火的事件無疑就是成都小米SU7車禍事故,一輛小米汽車在行駛中超速失控,先與綠化帶發生碰撞,最終翻滾至對向車道并起火。而根據流傳出的視頻可見,多名路人奮力救援,卻始終無法打開車門,導致車內人員慘死。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距離小米SU7成都事故才幾天時間,武漢又有一輛小米SU7失控撞倒護欄。從網上流傳的圖片來看,這輛SU7的左前輪車軸已經斷裂,而車輪脫落崩飛在10米開外,同時車身左側有大面積刮擦痕跡。

可以說,接二連三發生的事故,已經加劇了公眾對于小米汽車安全性的質疑。
首先,是隱藏門把手的安全隱患。這其實算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因為它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議,相比起傳統門把手,隱藏門把手在發生碰撞時很有可能致使電路失效或車門變形,導致車輛無法執行解鎖指令。盡管這樣,小米也曾宣稱SU7在檢測到碰撞信號后會“自動整車解鎖”,車門外把手可以正常開啟,但事實證明,這一說法與事故現場情況有鮮明對比,畢竟這輛出事的小米SU7是真的打不開車門。

其次,是小米的“車輪魔咒”。要知道,在武漢小米SU7事故之前,安徽亳州一輛小米 在行駛中出現過右前輪轂突然脫落的事情,另外再往前追溯,淮安盱眙一輛小米SU7在鄉村公路行駛時,也發生了右后懸架擺臂斷裂、空氣彈簧滑出的現象。

若說一起事故可能是偶然現象,但幾起事故都有涉及車輪或懸架系統關鍵部件斷裂,這就不得不讓人質疑質量問題了。此前,小米官方均將原因歸為“外力撞擊”,但武漢事故中車輛失控原因尚未明確。若排除極端外力,頻繁的車輪結構失效,其實也暗示著其設計、或是制造環節存在隱患。畢竟新能源汽車加速快、靜音性強,但對懸架系統的強度要求更高,如果這方面的技術以及材質不到位,那就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除此之外,是小米“沉默”讓大家心寒。不得不承認,任何車企都無法完全杜絕汽車事故,但出事之后的態度決卻可以很大程度代表著品牌的公信力。而小米在成都事故發生后的72小時內,官方始終保持沉默,無疑讓這場事故的輿論危機更上一層樓,同時整個汽車品牌和創始人的口碑都在“坍塌”。
說到底,還是因為小米汽車的噱頭大于實質。由于長期依賴“參數堆料”和“大字吹牛、小字免責”等策略,使得小米在發生安全事故后,立馬就遭遇到了更強烈的輿論反彈。只能說,手機不比汽車,安全問題一定是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而車輪斷了,門打不開,也正沖擊著消費者對小米最基本的安全信任。
寫在最后
細數下來,今年小米發生的事故確實不少,甚至還有兩起出現人命的車禍,這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起這個“跨行造車”的企業。但不管怎么說,小米已經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面對著這多起事故的質疑,小米汽車都需要給消費者一個更透明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