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某書,接連看到幾款還沒上市的車型的內容,其作者看樣子都是車廠內部的人士。再一想到作為汽車媒體人,近些年參加活動簽的那些500萬保密協議,更覺得更像個笑話。

坦誠的說,過去汽車媒體參加廠家活動,是有車馬費。但近些年,車馬費不僅越來越遙遙無期,甚至沒有,更加讓參加活動的我們這些汽車媒體人苦笑的是,一些活動簽到時,就要簽署“違反協議要賠償幾百萬”的保密協議。真的可謂是參加活動一分錢沒拿,反而一不小心可能就要欠幾百萬的債,搞得每次這種內容發布,都必須小心翼翼。
然而事情的另一方面是,近兩年一些廠家內部人士,在社交平臺發布還沒公布的汽車內容時,毫無顧慮。我們也跟這些品牌對接媒體的工作人員聊過這種事,得到的答案是不在同一部門,沒法具體管轄。
當然,客觀的說,我們也不能樹立對立面。能容忍內部人士在社交平臺各種發內容的品牌,不等于那些讓媒體簽保密協議的品牌。
站在汽車媒體的角度,我們來捋一捋這種情況。
首先,某些品牌確實在做傳播上的探索。作為能進入廠區內部拍攝到沒發布的車型的人員,必然是車廠內部相關人員。沒有相關組織和管理,沒有車廠內部上級的允許,是不可能大規模這樣發布內容的。
作為媒體,我們去參觀車廠時,大部分時候都不能隨意拍攝。作為打工人來說,不在工作范圍內,誰給你多干活啊?現在社交平臺上的這些車廠內部人士拍的內容,你說是用愛發電,我是不信的。
更大的可能,是汽車品牌也在積極的打造社交媒體矩陣,擴散影響力。這種推動的因素,在龐大的品牌內部,也是復雜的。如同上文所說,負責宣傳的部門,和生產線上的部門,沒有相關管轄權。負責宣傳的能管媒體簽500萬保密協議,但管不了生產線上的部們。

其次,傳播方式帶來變革,讓品牌內部也在產生分化。之前我們看直播,一汽龍泉工廠,東風本田武漢工廠,都打造了好些生產線上的自媒體明星。這些來自工廠的博主,通過日常發車間內容、庫存內容,再通過直播,收集意向客戶的線索,達到宣傳和意向名單收集多重目的。

北京現代一位廠內博主,直接深入線束等零部件工廠,進行生產線上的無遮攔拍攝。
這些工廠博主,有著絕對的優勢,第一時間,第一線,詳細的產出新車相關內容。相比之下,我們這些汽車自媒體博主,為了搶發布會首發,為了解禁第一時間發布內容,都顯得蒼白無力。
再次,工廠博主們,這種宣傳有沒有效果?我覺得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說。一方面,對于這些博主而言,能完成宣傳KPI,能吸引意向客戶,就是非常成功的。但另一方面,對于品牌宣傳來說,我們即便看社交平臺上的數據,以及內容在平臺上引發的影響力而言,這種宣傳對于現階段一款車發布需要海量內容轟炸來說,都是滄海一粟。
我們來看看我之前在同一天晚上刷到的幾款車,對于我們汽車媒體而言,可謂非常有重量級了。

全新,P3電機,在時速30km/h還能純電行駛,還有超大的后排空間。

A6L e-tron,純電動,電子外后視鏡,尾標甚至改為了“奧迪一汽”,而不是奧迪Q5L這樣的一汽奧迪。

2026款,全新賽鉑金車漆顏色,第二排2個獨立座椅。
這3款車中的任意一款,根據這些車廠內部人士發布的內容,我都可以單獨寫出一篇內容了。
唉,作為新聞學畢業的我來說,真的是吃不到葡萄的冒酸水的嫉妒能有這樣的信息來源。但還能怎樣?自媒體的時代,真正來到了廠家內部人士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給我們這些汽車媒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更專業,更具廣度,更具深度的內容,才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吧。
與看到此文的汽車媒體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