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由上海市交通電子行業協會與AspenCore聯合主辦、長三角汽車智能零部件產業鏈聯盟、上海汽車芯片產業聯盟和上海浦東汽車電子創新與智能產業聯盟共同協辦的“2025中國國際汽車電子高峰論壇”在上海順利舉行。論壇同時得到了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ATC汽車技術平臺等企業和機構的大力支持。
論壇主旨演講環節,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圍繞“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趨勢性特征”展開辨析,系統梳理了中國汽車產業在市場格局、產業布局、創新能力、供應鏈體系、出口結構和政策導向六大方面的深刻轉變,他通過大量數據和案例,系統論證了中國汽車產業正從“規模大國”向“競爭力強國”躍升,強調自主品牌已成為推動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核心力量。同時也指出,盡管存在爭議和挑戰,但整體趨勢明確、動能強勁。
2025中國國際汽車電子高峰論壇
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
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五個核心特征
一、中國汽車市場的主導力量正在轉換:自主品牌替代合資品牌
1、自主品牌市占率持續攀升,主導地位確立
長期以來,中國乘用車市場始終由合資品牌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汽車價格調整、新車型上市節奏,還是品牌信譽與行業話語權,基本都由合資企業掌控,中國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度國際化汽車大市場。
市場低谷往往孕育著崛起契機。出乎全球汽車行業意料的是,中國自主品牌逆轉被動局面的能量與速度,均遠超預期。2022年,中國乘用車品牌市場份額達到49.9%;2023年攀升至56%;2024年突破60%;2025年1–8月更躍升至64%。
中國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按月,截止2025年8月)
面對這一市場巨變,我們完全可以明確提出:2024年是中國汽車品牌成為這一高度國際化大市場主導者的元年。
2、由合資汽車占主導地位轉變為中國汽車品牌占主導地位
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占有率變化情況
業界普遍認為,未來一兩年內,中國汽車品牌將占據中國汽車市場70%的份額。我預測,最終中國汽車市場80%的份額將由中國汽車品牌獲得,形成一個由中國汽車企業掌控的、充分競爭的國際化大市場。
中國汽車企業掌控這一市場后,將在巨大需求的推動下,迸發出更強勁的創新動力,培育出強大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與價值鏈。
需要說明的是,對中國汽車從大到強這一階段性特征的判斷,可能樂觀預期較多,對不利因素的考量偏少。但我并無意粉飾中國汽車產業,只是透過市場重大變化洞察趨勢,更不會回避行業存在的問題。
二、中國汽車產業布局的主導力量正在轉換:中國車企替代跨國車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產業布局基本上由跨國公司主導
如今,中國汽車產業地圖正在重構,呈現出“北弱南強、區域中心未定”的態勢
三、中國汽車創新的主要力量發生轉換:中國汽車企業替代外資和合資汽車企業
創新TOP20企業內,14家自主企業與6家合資企業在創新投入上的表現差異(2020-2022年平均比值,以數值高者為100),來源:《2022年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安亭指數”報告》
1.中國汽車企業研發投入超越外資和合資企業
根據2022年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安亭指數”報告數據,在創新20強中,自主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高于合資汽車企業,前者研發經費支出是后者的1.72倍。
2.中國汽車企業研發強度高于外資和合資企業
根據2022年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安亭指數”報告數據顯示,在創新20強中,自主品牌研發經費強度(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額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額之比)是合資品牌的1.94倍。
3.中國汽車企業研發人員數量遠超外資和合資企業
根據2022年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安亭指數”報告數據顯示,在創新20強中,自主品牌在研發人員投入上是合資品牌的3.4倍。
4.中國汽車企業新產品數量與品質超越外資和合資企業
從2024年國內上市的新車型來看,中國自主品牌累計推出960款新車型(占64.3%),掌握了中國汽車新車市場的主動權。
2024年國內上市新車型自主/合資/外資統計
此外,在2024年的十佳評價活動中,中國自主品牌車型幾乎占據了90%,品質超越外資和合資企業。
5、中國汽車企業創新重點突出,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外資和合資企業創新戰略轉變遲緩
2024年自主/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智能化的專利數量
中國汽車自主品牌企業創新重點明確,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外資和合資企業創新戰略轉變緩慢,方向不夠清晰。2024年數據顯示,自主品牌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申請專利為合資企業的20倍,智能化領域申請專利為合資企業的17倍。
四、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主要力量發生轉換:中國汽車供應商大面積替代外資或合資供應商
1、新能源供應鏈:自主可控,優勢顯著
中國汽車供應商在新能源供應鏈上優勢明顯,自主可控能力強,外資或合資供應商處于輔助地位。
新能源乘用車動力電池供應商裝機量TOP10(2024年)
新能源乘用車驅動電機供應商裝機量TOP8(2024年)
2、智能汽車供應鏈:多數領先,少數待破
中國汽車供應商在智能汽車供應鏈上,除芯片等少數產品存在“卡脖子”問題外,多數技術和產品具有比較優勢。
座艙域控供應商裝機量排名(2024年)
HUD供應商裝機量排名(2024年)
液晶儀表屏集成供應商裝機量排名(2024年)
3、供應鏈服務能力:滿足需求,實現超越
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相關的機構和服務能力,不僅能夠滿足產業需求,而且在基本面上已經超越了外資和合資企業。
中國汽車電子企業分布地圖
首先,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已形成明顯的集群式發展特征,構建起長三角、華南、華北、中部、西部和東北六大產業集群。這些集群地理相對集中,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配套體系,為企業提供便捷的生產與配套服務。政府高度重視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為產業集群壯大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隨著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汽車供應鏈關系正從傳統垂直分層的“鏈式關系”向“網狀共生”的新型關系演變。傳統主機廠對零部件供應商的控制權逐漸減弱,部分核心部件供應商在智能化環節的話語權增強。因此,車企需提升自主可控能力,與生態合作伙伴開放協同,共同打造整車競爭力。
4、傳統供應鏈:擺脫被動,走向全球
2019-2024年中國汽車零配件出口額(億美元)
中國整車出口表現突出,但汽車國際化的核心應聚焦關鍵核心零部件出口。過去,中國汽車行業因缺乏發動機、變速器被歐美企業“卡脖子”,動力系統受制于人。如今,中國汽車供應商在傳統汽車供應鏈上,已擺脫長期被外資和合資公司掌控的被動局面,不僅能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而且開始出口走向全球。行業更應推動具有競爭優勢的混合動力系統和關鍵核心零部件走出國門,裝配于國外車企的整車之上。
五、中國汽車出口主要力量發生轉換:中國汽車品牌替代外資和合資品牌
1、出口量:自主品牌占據絕對主導
2024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為641萬輛,其中上汽、奇瑞、長城、吉利、比亞迪和長安6家自主品牌車企合計出口超過428.89萬輛,占全國汽車出口量的66.9%。
2024年部分車企出口量:
2、出口地域:中國品牌覆蓋更廣泛
中國汽車品牌
出口地域特點:地域廣泛,涵蓋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區域的眾多國家;
主要出口地區: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如土耳其、巴西等);歐洲、澳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如英國、澳大利亞等);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等);南美洲、中美洲(如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等);
拓展策略傾向: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重視全球不同層次市場布局,利用性價比和新能源優勢拓展版圖。
外資品牌
出口地域特點:相對集中在母國文化、經濟聯系緊密地區或市場準入門檻較低、消費文化成熟區域;
主要出口地區:-日系:亞洲部分國家(如日本周邊國家)、北美等;-歐美系:歐洲本土、北美,部分經濟發達國家(如德國汽車在歐洲及美國等市場);
拓展策略傾向:側重于鞏固傳統優勢市場,對新興市場投入較謹慎。
合資品牌
出口地域特點:出口地域有一定范圍,但整體相對集中,多為傳統海外市場;
主要出口地區:比如悅達起亞涉及北美、亞太、拉美、中東和非洲等30多個國家,但集中在部分傳統市場;
拓展策略傾向:依托外資方原有市場基礎,拓展力度在新興市場方面稍弱。
3、出口品類:中國品牌更豐富多元
中國汽車品牌
傳統燃油車出口品類情況:涵蓋轎車、SUV、MPV、皮卡、商用車等多種類型,各細分市場均有涉及,車型豐富;
新能源汽車出口品類情況:純電動汽車(如比亞迪漢EV、元PLUSEV等)、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如比亞迪DM-i系列)、氫燃料電池汽車(上汽集團等在探索布局)等均有出口,且在多個地區銷售,品類多樣;
出口品類豐富度總體評價:出口品類豐富,覆蓋傳統燃油車各主要類型及多種新能源汽車類型,能滿足不同市場不同需求。
外資、合資品牌
傳統燃油車出口品類情況:主要集中推廣母國或特定海外市場的核心、高端車型,多為轎車、SUV,如豐田卡羅拉、本田思域等,對小眾及新興市場車型需求覆蓋有限;
新能源汽車出口品類情況:部分外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出口方面布局較緩,品類相對單一,多以純電動或混動的少數幾款主打車型推向市場;
出口品類豐富度總體評價:出口品類相對集中,側重于自身傳統優勢車型,在新能源品類拓展上不夠迅速,整體豐富度稍遜一籌。
4、產品轉型:中國品牌加速升級,外資合資尚處準備階段
中國汽車品牌
新能源發展情況:1.已在全球多個市場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出口,純電動、插電式混動等產品類型豐富,如比亞迪、蔚來等車企眾多車型已在海外收獲銷量與口碑。2.持續加大在新能源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例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等不斷迭代升級,提升產品競爭力。3.加快在海外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完善本地化產業鏈,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
智能化發展情況:1.積極研發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部分車企已能實現較高等級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在海外車型上的搭載,像小鵬汽車的XPILOT等。2.打造智能網聯生態,車輛的智能座艙功能豐富,涵蓋智能交互、在線娛樂、遠程控制等多方面,提升用戶海外使用體驗。3.通過與海外科技企業等合作,不斷優化智能化方案,適配不同市場需求。
整體所處階段:處于快速發展、積極拓展全球市場的加速轉變階段,利用新能源和智能化優勢搶占國際份額。
外資、合資品牌
新能源發展情況:1.部分傳統外資巨頭雖已推出新能源車型,但整體出口量占比仍較小,產品更多集中在本土或少數特定市場銷售,如大眾ID.系列等在全球市場的推廣進度慢于預期。2.對新能源轉型所需的電池技術、電動平臺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相對滯后,仍在探索更高效的技術路線。3.受傳統燃油車業務及原有供應鏈體系等因素影響,轉型決心和速度有待提升。
智能化發展情況:1.智能駕駛研發進展相對緩慢,在不同國家面臨法規、技術適配等諸多問題,尚未形成統一且成熟的全球推廣方案。2.智能網聯方面,受限于不同地區網絡標準、用戶習慣差異等,打造符合全球市場的智能生態難度較大,進展有限。
整體所處階段:大多處于認識到轉型必要性,正著手準備調整的階段,面臨較多內部和外部的轉型阻礙,尚未形成強有力的全球市場競爭態勢。
5、技術含量:向高端化快速邁進
在核心技術應用上:
過往情況:更多依賴傳統燃油發動機、變速器等常規技術,部分關鍵技術依賴國外供應商,在新能源及智能化方面技術儲備和應用相對有限。例如,早期汽車出口產品在智能網聯功能上較為基礎,電動化程度較低。
當前情況:在新能源領域,自主研發并應用先進電池技術(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等)、高效電機與電控系統,提升車輛續航、快充及動力性能;在智能網聯方面,搭載高算力芯片,實現更高級別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如小鵬的XPILOT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以及打造功能豐富的智能座艙(多屏互動、智能語音交互、海量生態應用等)。
在整車制造工藝上:
過往情況:車身制造工藝、裝配精度等方面與國際高端品牌存在一定差距,內飾材料選用和工藝細節稍顯粗糙,整體品質感有待提升。
當前情況:采用先進的沖壓、焊接、涂裝、總裝等制造工藝,部分車企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像激光焊接、一體壓鑄等技術廣泛應用;內飾采用高品質材料,搭配精致的工藝設計,營造豪華舒適的駕乘環境,如蔚來汽車在車內大量運用真皮、木紋等高檔材質,提升整車質感。
在品牌形象定位上:
過往情況:多以高性價比、經濟實用型為主打形象,在海外市場主要占據中低端消費市場,消費者對品牌高端屬性認知不足。
當前情況:通過參與國際頂級車展(如日內瓦車展、法蘭克福車展等),展示高端車型與前沿技術,提升品牌國際知名度;推出高端子品牌(如吉利的領克、長城的魏牌等)或旗艦車型(如比亞迪漢EV、紅旗E-HS9等),以高品質設計、卓越性能和智能化配置重新塑造品牌高端形象,逐步進軍海外高端汽車市場。
在配置功能上:
過往情況:基礎配置為主,如常見的空調、收音機等,舒適性、安全性配置相對簡單,主動安全系統、自適應巡航等高端配置較少配備。
當前情況:配備豐富的高端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座椅加熱/通風/按摩、多區自動空調、自動泊車、主動剎車、車道保持、全景影像等,同時在車輛的操控性能上也進行優化提升(如空氣懸架、高性能剎車系統等),全方位滿足高端用戶需求。
在市場反饋與價格區間上:
過往情況:出口產品價格相對較低,主要面向對價格敏感的消費群體,在利潤率方面表現一般;在國際市場口碑多圍繞性價比優勢,缺乏高端品牌應有的品牌溢價能力。
當前情況:部分高端車型在海外市場售價逐步與國際豪華品牌同級別車型看齊,如蔚來ET7在挪威市場定價較高卻仍獲得一定市場份額,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利潤空間得到拓展。
“上述五大趨勢性轉變,共同指向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核心邏輯。”李慶文強調,雖預判偏于樂觀,但均基于市場數據與產業實踐,且不回避發展中的問題。隨著這些趨勢的持續深化,中國汽車強國目標有望在“十五五”期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