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街頭巷尾的常見出行工具,但隨之而來的“天價維修”痛點,卻始終如影隨形。當初為“省錢”選擇新能源車的車主們,如今紛紛陷入買得起、修不起的困境。

如今,隨著2025年首批新能源車進入“過保期”,超100萬輛電動車將走出質保范圍,一個規模高達3000億元的售后維保市場正浮出水面!
買車易、維修難
時下,新能源汽車正在中國街頭完成全民普及。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9月國內新能源車均價跌至15.8萬元,較去年下滑8%,入門級車型甚至跌破10萬元關口。價格親民化直接助推滲透率飆升至57.8%,這意味著每兩輛新車中就有一輛是新能源車型。
但這份購車快感往往在維修時戛然而止,其中北京車主王先生的經歷頗具代表性:他花14萬元購入的純電車僅剮蹭底盤,4S店便給出更換電池包方案,報價7.2萬元,接近車價的一半。王先生充電省的錢,一次維修全吐回去了。王先生的咋走與并非個例,中保研2024年報告顯示,59款純電車的電池包零整比均值高達50.96%,換電池堪比換車已成行業常態。

目前來看,維修貴的核心原因在于大多數4S店“只換不修”的維修模式。這背后是主機廠的絕對權限壟斷與第三方修理廠的多重困境,共同作用將成本壓力轉嫁至車主。其中官方售后之所以傾向于換件優先,是源于效率與責任的雙重考量。更換原廠配件無需復雜診斷和維修工藝,能最大程度提升工位周轉。更關鍵的是,使用原廠配件可將維修后的安全責任轉移給主機廠或零部件供應商,成為官方售后的安全選擇。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實施的《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能檢驗規程》對核心部件安全檢驗設立嚴格國標,這進一步推動官方售后通過“整體更換”規避維修后的合規風險。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的技術變革為第三方修理廠設下了難以逾越的壁壘。與燃油車不同,新能源車核心在于“三電系統”,其軟件復雜度遠超傳統機械結構。新能源車輛的故障診斷、部件匹配、系統激活等,都依賴主機廠專屬的診斷系統和軟件權限,普通修理廠根本無法獲取這些核心技術資源。

此外,法律風險更讓第三方維修店雪上加霜。2025年3月,一位汽車博主因維修新能源車并發布視頻,被小鵬、、賽力斯3家車企起訴。上海兩位修車師傅因“解鎖”鎖定的電池包,被判處“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這種修不好、不敢修、修了可能違法的困境,讓大量第三方修理廠對新能源汽車維修望而卻步。
破局微光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千億級市場,各方玩家開始尋求突破。其中電池廠商率先撕開缺口,寧德時代“寧家服務”推出的CTP返修服務,將電池維修成本壓縮至1-2萬元,僅為換包費用的1/3。其上海體驗中心采用超聲導波技術,15分鐘即可完成電池無損檢測,準確率超90%,還能實現“一般故障8小時修復”。不過該服務目前僅覆蓋寧德時代配套車型,且全國直營網點僅7家,遠不能滿足需求。

第三方平臺則走起了授權合作路線,途虎養車通過與車企共建“一物一碼”溯源平臺,實現原廠備件全鏈路可查,并聯合道達爾能源建立標準化服務體系。京東養車則與比亞迪、一汽大眾等達成合作,試圖打通技術授權通道。但這些努力尚未改變基本面,據相關統計,當前第三方維修覆蓋率不足15%,
車叔看來,寧家服務培養的專業人才、途虎搭建溯源體系的努力固然有所成效,若沒有主機廠的權限開放,終究是“杯水車薪”。只有主機廠打破技術封鎖,允許第三方共享診斷系統、獲取原廠備件,激活傳統維修店的轉型潛力才是破局之道。屆時,車主既能享受官方服務的安全性,也能選擇第三方的性價比,真正掌握消費主動權。令人欣喜的是,政策層面已經有所動作,市場監管總局8月發布的《公用事業領域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雖未直接指向汽車行業,但已釋放強化壟斷監管的信號。最后是希望,我國盡快出臺專項政策,強制主機廠開放診斷權限與備件供應。
車叔總結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產業變革的核心應是體驗升級,而非權益縮水。當15萬元,甚至是10萬元以內的新能源車走進千家萬戶時,配套的售后體系不該仍是天價壁壘。主機廠若固守壟斷思維,最終只會被脫保潮下的市場用腳投票,畢竟,消費者買的從來不是一輛車,而是完整的出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