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者在雙11購物車塞滿日用品時,超豪華車市場傳來刺耳的降價聲,曾讓不少人仰望如今瑪莎拉蒂正以“骨折價”清庫存,最高直降54萬元,4折甩賣!

要知道,即便是銷量三連跌的保時捷,2024年在華也未出現如此激進的降價,其經銷商僅以現車充足、小幅優惠吸引客戶。這不禁讓人好奇,瑪莎拉蒂為何要這般放下身段大幅降價呢?今天就讓我們來深扒一下!
豪門也搞雙11?
瑪莎拉蒂此次降價并非個別經銷商的偶然行為,從蘇州、上海到南京,多地經銷商紛紛加入促銷行列,降價幅度之大在該品牌歷史上實屬罕見。
其中格雷嘉作為瑪莎拉蒂2022年推出的中型豪華SUV,官方指導價原本高達65.08-103.88萬元,如今報價跌至38.08 萬元,較廠商指導價折價42%,已然是淪落到與普通高端合資品牌相近的價格區間,實在是令人唏噓。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電動版本Grecale Folgore的促銷價甚至比燃油車還低。這款由瑪莎拉蒂于2024年底推出的首款純電動SUV,官方指導價達89.88萬元。從技術參數看,該車基于400伏電氣平臺打造,配備105千瓦時電池組,CLTC續航533公里,在豪華電動車陣營中本應有一席之地。然而市場反應冷淡,迫使經銷商不得不以不到4折的“骨折價”清倉。
跌落軌跡
曾幾何時,瑪莎拉蒂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2015-2018年間,瑪莎拉蒂幾乎成為新興富裕階層標配,、Levante等車型一度供不應求,街頭曝光率持續攀升。當時,這個意大利豪華品牌的市場定位甚至能與保時捷一較高下,成為許多消費者夢寐以求的座駕。

然而好景不長,2018年后,瑪莎拉蒂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銷量一路下滑。到2024年,瑪莎拉蒂全球銷量已不足1.5萬輛,其中中國市場僅1200余輛,與其巔峰時期相比可謂天壤之別。此外,根據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瑪莎拉蒂全球銷量僅1800輛,同比下降14.3%,凈營收也從去年同期的1.95億歐元下滑至1.88億歐元。
內憂外患
在車叔看來,瑪莎拉蒂在中國市場的潰敗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從大環境來看,近幾年來疫情、貿易摩擦及經濟周期波動抑制了高端消費熱情,豪華汽車作為典型的非必需大宗消費,對消費者信心變化極為敏感。當消費者預期轉向保守,即便是傳統豪華品牌也不得不面對需求萎縮的現實。

其次是行業層面,時下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這一轉變的速度和深度遠超許多國際品牌的預期。回想2017年瑪莎拉蒂在華銷量巔峰時期,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為2.7%左右,而如今,電動車月度銷量已超越傳統燃油車。市場格局的顛覆性變化,使固守傳統路徑的豪華品牌措手不及。
如果說以上因素是外因,那么瑪莎拉蒂在品牌管理上的失誤則是其困境的內因。
在豪華車市場,品牌形象和消費者認同至關重要。然而,瑪莎拉蒂在中國卻逐漸與“微商標配”、“暴發戶座駕”等標簽捆綁在一起。2017年,部分瑪莎拉蒂4S店甚至推出200元一次的微商拍照服務,短期內雖然提升了曝光度,長期卻嚴重損害了品牌的高端形象。這種品牌價值的自我消解并非沒有先例,例如2021年勞斯萊斯因邀請風評不佳的網紅夫婦推廣庫里南,引發品牌危機,甚至連王思聰等知名車主都公開表示不滿,直言“突然感覺勞斯萊斯很low”。好在勞斯萊斯及時止損,撤下相關內容,避免了品牌形象的進一步受損。
可惜瑪莎拉蒂卻似乎未能從這些案例中吸取教訓,雖然Stellantis集團CEO唐唯實曾將瑪莎拉蒂的問題歸咎于營銷傳播不力,稱“豪華旅行、高品質生活、科技的理念沒能傳達到位”。然而,從本質上看,瑪莎拉蒂的問題遠不止于營銷,而是對品牌核心價值維護的系統性失職。
面對日益嚴峻的市場形勢,瑪莎拉蒂并非毫無作為,例如近兩年來,瑪莎拉蒂中國區已經三次換帥,頻繁的人事調整充分反映了其對現狀的不滿,但這依舊難掩其戰略迷茫和產品短板。如今瑪莎拉蒂已然淪落到降價求生的局面,然而4折甩賣雖能清庫存,卻徹底摧毀了其超豪華品牌根基,就像當年的路虎,降價換銷量的代價是永久喪失品牌溢價能力。
車叔總結

35萬的瑪莎拉蒂,是短期清庫的權宜之計,還是品牌降級的開始?對于這一問題,車叔認為,答案更傾向于后者。瑪莎拉蒂的墜落不是偶然,它印證了一個樸素的商業邏輯任何品牌若固守過往榮光,無視市場變革,即便曾站在金字塔尖,也終將被浪潮吞沒。這場降價潮,或許只是其被市場邊緣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