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簡直是80年代日本汽車沖擊的加強版,中國工廠的產能足以讓北美車企全部倒閉。
近期,福特CEO吉姆?法利在CBS《周日早晨》節目中的言論,將“中國汽車威脅論”推向新的輿論焦點。

這位執掌百年車企的掌門人,其對中國電動車的認知已完成多次升級。最早在去年10月,法利成為首位公開駕駛中國品牌電動車的國際車企CEO,透露自己已持續半年駕駛小米電動汽車。今年6月的行業論壇上,他的評價更進一步,稱:“中國電動車的進步讓我自慚形穢,成本和質量都遠超西方產品。” 到9月《The Verge》播客節目中,他直言不諱:“特斯拉、通用和福特都無法與之抗衡,中國已是電動車行業的‘700 磅大猩猩’。”

而這次,法利更是提出:“中國目前對美國汽車行業構成的競爭很像20世紀80年代日本帶來的競爭,但激烈程度要高得多。”同時還補充道:“我認為情況幾乎完全一樣,只不過這次是‘加強版’。”
看起來,法利對與中國汽車產業已有一套清晰認知,同時其亦用最直白的語言道出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變化。

毫無疑問,法利的焦慮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被全球產業數據逐一佐證。2025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預計突破2000萬輛,其中中國將貢獻1400萬輛,占比高達 70%,延續全球每三輛電動車就有兩輛產自中國的格局。更關鍵的是,這種領先已從規模延伸至質量。從數據來看,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48.83%,遠超全球25%的平均水平,同時長三角、珠三角形成的全產業鏈閉環,讓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率已超95%。目前來看,這種優勢正在倒逼國際車企角色互換,相關案例不勝枚舉,比如大眾入股小鵬、斯泰蘭蒂斯牽手零跑.....昔日的技術輸出者如今已然淪為技術引進者。
更令人關注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市場正呈現多元化格局,從過去依賴單一市場逐步轉向全面開花。其中2025年我國汽車出口市場實現了多元化突破,尤其對阿聯酋、墨西哥、英國等國家的出口均實現了超強增長。歐洲市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核心區域,其中比利時人和英國人最喜愛購買中國新能源汽車。中東市場異軍突起,成為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阿聯酋市場表現可圈可點。東南亞市場同樣表現強勁,澳大利亞、巴西等市場也表現穩定。

個人看來,中國電動車之所以能取得長足進步,并實現跨級別超越,背后是多種優勢共同疊加的結果。首先是市場驅動,與歐美車企依賴補貼不同,中國電動車已完成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型。今年8月我國系能源汽車單月銷量達139.5萬輛,同比增長26.82%,全年有望達成1550萬輛目標。其次是標準制定,燃油車時代跟跑的中國車企,如今在電動車領域掌握標準話語,其中我國動力電池GB/T標準被 20 多個國家采用,“車路云一體化”方案成為國際主流技術路線。這也解釋了歐盟的貿易保護行為,其本質是對“中國標準”崛起的恐慌。
更為重要的是,這是我們全產業鏈的系統勝利。目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構建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系統,我國已形成強大的配套能力。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10萬家,實現了1500種部品的覆蓋,形成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出行服務的全產業鏈閉環。在技術層面,中國電驅動系統已在多個關鍵領域實現突破。驅動電機關鍵性能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實現高壓高速化;電機控制器方面,硅基控制器關鍵性能指標達國際先進水平,基于碳化硅的電機控制器已實現產業化。

意味深長的是,我國近期已將電動汽車從“十四五”規劃的戰略產業列表中移除。這一信號表明,我國認為電動汽車產業已經成熟,不再需要特殊政策扶持。在之前的三份五年規劃中,新能源汽車始終被列為戰略性產業,獲得了巨額資金支持。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報告估計,自2009年以來,中國政府已至少投入2300億美元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而這些投入如今已然開花結果,截至2024年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占總汽車銷量的一半以上,這一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十年實現!
車叔總結
從法利的連續發聲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全球汽車產業的權力轉移。中國電動車的優勢并非單一企業的勝利,而是生態的成功,這場由中國主導的汽車產業革命,正如法利所警示的那樣,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