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新能源車百花齊放、內卷成一片紅海的時代,現代汽車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位息影多年的演員:名字還在,戲路卻漸漸模糊。NEXO是高高在上的進口氫能源,艾尼氪5N又是遙不可及的進口性能鋼炮,要么太小眾,要么離家庭用戶太遠,現代其實一直缺張能跟國內車企正面掰手腕的“主力牌”,直到羿歐出現。

這一次,北京現代沒有跟風卷智駕,也沒有空談續航,而是把誠意放在了最不容易被看見卻是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地方:耐用性與整車品質。這不是一場流于表面的軍備競賽,而是一次回歸造車本質的回應。
我們今天在煙臺,但這次我們不跑街道不逛景區,直接把它開進專業的測試場地,用樁桶說話。筆者拿到的是88度電池的單電機TECH版,相當于次頂配的版本。它有E-GMP平臺、218匹馬力和722KM的CLTC續航,但紙面數據終究是紙上談兵。今天我們就用最硬核的加速、繞樁、緊急變線,看看它的底盤功底到底有多深。

跟大廠油車一樣的熟悉、好開!
上車后,一腳電門踩到底,這臺單電機版的羿歐沒有那種突兀的彈射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持續而線性的推背感。官方百公里加速7.9秒,體感上確實不算暴躁,但動力的輸出也極其跟腳,我甚至一度覺得它其實是一臺油車。
而在0-400米加速中,車輛后段的動力依然很充沛,80km/h后的再加速能力并沒有因為動力輸出線性而顯得遲滯。這種調校風格,在緊急變線測試中卻成了優勢,出彎時動力精準可控,不會因為扭矩突然釋放而擾亂車身姿態。

底盤穩的不像10多萬的車
大家都知道,繞樁是最能體現底盤素質的。常規的樁桶間距,時速60的連續繞樁,車身姿態控制地相當優雅,是筆者目前開過的電車里面車身側傾程度最小的。轉向手感也值得稱贊,雖然力度偏輕,但指向異常精準,車頭的響應速度相當快。
最讓筆者驚喜的是后輪的循跡性,即便在極限邊緣,車尾也表現得十分安分。加強型前麥弗遜后五連桿的懸架相當于豪車才有的配置,在壓縮和回彈時都表現得干凈利落,美中不足的是座椅缺乏一點側向支撐,在激烈駕駛時有些圍不住身體的晃動,但是不至于會飛出座椅。

羿歐扎實的底盤功底,在78km/h的緊急變線測試中得到了二次印證。官方宣稱轉向傳動比是13.8,筆者雖然不太懂數據,但感覺是確實沒有多余的虛位,給方向的瞬間,車頭就能果斷響應,車身姿態依舊控制得相當穩健,ESP的介入時機精準而且不粗暴,整個過程可以說是行云流水。所以底盤的整體性是絕對值得稱贊的,車身沒有在快速的重心轉移中出現令人不安的晃動。這種穩定感讓駕駛者在危急情況下也能保持充足的信心。

除此之外,隔音表現也沒有令人失望,雖然說用的是單層玻璃,但是對于噪聲的減弱效果一點也不遜色于雙層夾膠玻璃。胎噪在極限狀態下確實會變得明顯一點,但整體的NVH控制依然處于同級上游水平,如果滿分是一百,那筆者能給到70分。

寫在最后
經過這一輪嚴苛的場地測試,羿歐給我的感受一改我對現代的認知。原來現代不是不打算用心造電車,而是它算清了一筆賬,那就是作為一臺車,最重要的還是駕駛本身,除此以外都是花里胡哨。就拿羿歐來說,它確實不是什么性能猛獸,也算不上頂級的聰明,但卻是個底盤功底扎實、操控品質在線的好手。
它不追求炫技的加速,轉而選擇了把底盤、轉向、濾震等 “基本功” 做扎實,對于想買一臺 “開著穩當、坐著舒服” 的純電SUV的人來說,它這種 “不花哨但實用” 的調校,確實要比冰箱彩電大沙發更加實在。而且在10多萬級的價位,能有如此駕駛表現,確實讓人意外。或許它給不了你詩和遠方的保證,但能提供盡可能長久的陪伴與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