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汽車行業龍頭企業而言,如何進一步提升利潤空間、尋求價值突圍,將成為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62.1萬輛和1565.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5%和11.4%,均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市場的一片繁榮之下卻仍有隱憂。通過梳理近期主流車企發布的財報數據可以發現,盡管上半年各家車企的營收大部分保持了同比增長的態勢,但有過半車企出現了利潤比去年同期降低的情況,有的是“增收不增利”,有的則是營收利潤雙下滑。業內人士分析稱,中國車企的體量正在逼近跨國車企,但盈利水平差距依然較大,特別是對于行業龍頭企業而言,如何進一步提升利潤空間、尋求價值突圍,才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頭部車企增收不增利
只看營收的話,今年上半年國內幾家頭部車企基本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長,但除了之外,剩下的利潤均出現下滑態勢,且幅度均為兩位數左右。
其中,比亞迪以半年營收3713.81億元、同比增長23.3%以及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55.11億元、同比增長13.79%的成績實現領跑。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上半年的研發投入高達309億元,遠超同期的凈利潤154億元。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解讀財報時表示,比亞迪的研發累計已投入超2100億元,目前既是全球前十大車企中研發增幅的最大者,也是A股研發投入最多的企業。
財報數據顯示,比亞迪的汽車業務超越手機板塊,已經成為比亞迪的關鍵增長引擎。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業務的收入約為3025.06億元,同比增長32.49%;手機部件、組裝及其他產品業務的收入為687.44億元,同比降低5.54%。上述兩大板塊分別占比亞迪總收入的81.48%和18.51%。與此同時,海外市場的增長也提供了重要支撐。官方數據顯示,比亞迪上半年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已經逾47萬輛,同比增長130%,超過了去年全年銷量的總和。比亞迪此前曾透露,2025年海外銷量目標為80萬輛左右,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中南美洲和歐洲三大區域。
除了比亞迪,其余處于第一梯隊的頭部車企大部分遭遇了“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境地。其中,上汽集團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995.88億元,同比增長5.23%,實現歸母凈利潤60.18億元,同比下滑9.21%;吉利汽車半年營收為1502.85億元,同比增加26.51%,歸屬公司股權持有人溢利92.9億元,同比減少13.9%;長城汽車同期營收為923.3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99%,歸母凈利潤則同比下降10.21%,降至63.37億元。
行業專家認為,關于利潤普遍下滑的原因,最重要的恐怕還是上半年的“價格戰”。頭部車企為進一步爭奪市場份額,紛紛采取降價促銷策略,激烈的價格競爭直接壓縮了產品的利潤空間。不過好在目前“價格戰”從二季度開始就逐漸減弱,下半年各大車企的利潤水平或將有所回升。其次則是研發投入的增加,例如上半年研發投入增速最快的吉利汽車,在報告期內研發投入為73.2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02.35%;長安汽車的上半年研發投入為32.84億元,同比增長12.76%,再加上銷售費用的增加,均對企業利潤產生了影響。再次,個別車企的利潤下滑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例如長城汽車去年同期的凈利潤為70.79億元,為歷史最高水平,基數過高疊加“構建直連用戶的新渠道模式、加大新車型、新技術的上市宣傳以及品牌提升”等因素影響,導致了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出現波動。
新勢力普遍盈利向好
有意思的是,與頭部車企和其他傳統車企相比,主流造車新勢力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和盈利能力與去年相比基本都實現了上漲。
特別是以624.02億元的營收額排名第一的賽力斯,財務數據走出了“反向曲線”。數據顯示,賽力斯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4.06%,但同期的凈利潤卻達到了29.41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高達81.03%。這也使得賽力斯成為了上市車企中為數不多營收同比下滑、利潤卻同比暴增的企業之一。對此,賽力斯在財報中的解釋是,隨著2025年二季度新產品上市,公司二季度銷量相比一季度有較大幅度增長,以及上半年毛利率增加、盈利能力增強和經營質量持續提升。分析認為,賽力斯的利潤大漲主要依靠問界系列高端車型的熱銷。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問界全系車型累計交付超14.7萬輛,其中6月單月交付超4.4萬輛,刷新問界月度交付量記錄。應當指出的是,賽力斯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也持續加碼,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同比激增154.9%,研發人員的占比也增加至36%。
雖然“痛失”半年度銷冠寶座,但其毛利率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理想汽車的毛利率為20.3%,車輛毛利率為19.6%,理想汽車認為,毛利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主要是因為平均銷售成本因成本降低而減少,但也有部分被不同產品組合、向客戶提供金融貼息以及銷售激勵增加導致的平均售價降低所抵消。作為國內造車新勢力中最早實現盈利的企業,理想汽車已連續11個季度保持盈利。不過,理想在財報中披露的三季度業績指引卻透露出目前面臨一定的短期壓力:預計三季度車輛交付量9萬—9.5萬輛,同比降幅為37.8%—41.1%,對應季度收入預計同比減少38.8%—42.1%,降至248億—262億元。
零跑汽車是今年造車新勢力中當之無愧的“黑馬”。不僅以22萬輛的好成績奪取了新勢力汽車企業半年度銷量排行榜的冠軍位置,而且首次實現了半年度凈利潤轉正,成為繼理想汽車后第二家實現半年度盈利的新勢力車企。基于此,零跑汽車“雄心勃勃”地將2025年全年實現盈虧平衡目標調整至全年盈利,預計全年凈利潤為5億至10億元,同時提出,計劃明年在歐洲本地建立制造基地,率先實現B系列產品落地,海外銷量實現同比翻倍。
相較之下,蔚來汽車的盈利狀況令人擔憂。財報顯示,蔚來汽車上半年總收入為310.43億元,同比增長13.49%,但凈虧損比去年同期進一步增大,達到117.45億元。不過鑒于第二季度盈利指標有明顯改善,或許有望實現此前承諾的“今年第四季度實現單季度盈利”的目標。
下半年競爭加劇、利潤承壓
展望下半年,國內上市的汽車企業同時面臨機遇與挑戰。
首先,在叫停“內卷”、價格戰退潮的大背景下,市場的競爭重心正悄然轉向產品帶給消費者的“價值感”,車企也朝著技術和服務創新的良性方向前行,行業整體利潤水平有望得到回升。事實上,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介紹,今年1-7月,我國汽車行業利潤率為4.6%。盡管較1-6月的4.8%利潤率有所下降,但已經遠遠好于今年一季度的3.9%。崔東樹表示,隨著國家反內卷工作持續推進,對改善行業利潤的促進效果已經有所體現。
其次,下半年利好政策將繼續形成對車市的有力支撐。分析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鞏固回升向好的關鍵階段,穩增長、擴內需是當前經濟工作的核心任務。在頂層戰略指引下,國家發布“兩新”系列政策,明確開展汽車以舊換新和報廢更新,設置了明確的實施周期和政策目標。同時,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將按既定計劃延續至2027年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等試點也在年初接續實施,進一步降低了新能源汽車購置成本,優化了消費環境。穩定有力的政策舉措將有效激發汽車消費潛力,也為汽車企業的研發創新、產品規劃和銷售布局提供堅強保障。
再次,海外市場布局進一步加快,將成為我國車企下半年財報中的另一大亮點。據中汽協統計,今年1-6月,我國汽車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表示,如果按照10%的增長速度預測,全年汽車出口或將站上700萬輛的新臺階,到2030年有希望接近1000萬輛的目標(包括海外生產)。其實從上半年的財報信息也可以看出,海外銷量正在成為中國車企的重要增量來源,有理由相信,隨著下半年出海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中國車企也將因此獲得更多利潤來源。

另一方面,業內專家認為,2025年下半年汽車市場挑戰依然艱巨。隨著市場呈現技術驅動、政策托底、競爭白熱化的格局,頭部企業市占率將進一步提升,而尾部車企則可能加速出清。在此基礎上,下半年車企的盈利能力或將繼續分化,部分盈利能力較弱的車企可能被淘汰出局,而存活下來的企業則需持續通過技術迭代、成本控制和提高品牌溢價等建立“護城河”,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與利潤水平,從而實現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