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今年新能源車誰最卷,除了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大三排SUV之外,還有一個在網上聲量沒那么高、但在線下超級火爆的類型:純電小車。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去年想買一臺續航400+km的小車,至少要8萬多塊。即便能接受3字頭的續航,但產品力強的也就比亞迪海鷗、五菱繽果、邪惡糯玉米……可選項少得可憐。

但到了今年,全能王吉利星愿、能換電的螢火蟲、升級后的五菱繽果S/PLUS、宏光MINI四門版、極狐T1等車型全都來了,純電小車在銷量榜前5中也占據了3席:

更離譜的是,在8月29日成都車展上市的MG4 EV,把437km的續航一口氣打到了6萬多的價位,同時從外觀的設計到內飾的質感,都不輸10萬級的新車!
也因此,在上市首月就拿下了11789臺的銷量成績單。

那么,MG4究竟是怎么做到“物美價廉”的?實際體驗究竟如何?
剛巧,社長前段時間試到了這臺車即將交付的高配車型——530km智趣版(指導價9.68萬元)。今天我們就從三個冷知識開始,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1. 英國魂,中國心?
一個冷知識,在歐洲針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政策出臺之前,MG4一直是歐洲緊湊級純電車型的銷量冠軍,也連續5年蟬聯了中國單一車型出口的海外銷冠。
考慮到MG“祖籍英國”,也考慮到歐洲市場的銷量表現,新老兩代MG4都是典型的“歐洲小鋼炮”。

這種長軸距+短后懸的設計,尤其是從后45°去看,緊繃著的運動感特別明顯。

但或許是為了照顧女性用戶的審美,全新MG4的前臉造型和車身線條明顯沒有上一代那么凌厲。搭配飽和度更低的莫蘭迪色系,少了幾分攻擊性,多了幾分時尚感。

而這種時尚的設計風格,也延續到了MG4的內飾里。
就比如紫/白的雙拼色一眼看去就很高級:

空調出風口在調節角度的時候會留白,是這個價位段少見的幾何美。考慮到用戶不一定是老司機,為了減少A柱盲區,還特意挖了一塊小三角窗出來:

為了提升精致感,除了白色的門板總成是硬的,儀表臺、扶手、門把手附近,都是軟的:

前排的一體式座椅有加熱、有通風,坐墊承托到位,甚至還有方向盤加熱:

后排地臺純平、有空調出風口,靠背角度、坐墊長度都足夠,且靠背中間很軟可以陷下去,很符合人體工學,180cm的壯漢坐一天也不會累,頭頂的全景天幕還有遮陽簾:

前排是防曬玻璃,后排是隱私玻璃,可以100%降下(C柱也和A柱一樣,有個小三角窗):

后排座椅支持4/6比例放倒,但角度無法做到180°純平:

后備廂蓋板下方還有一塊巨大的儲物空間。同行的媒體老師去試了試,坐下一個他還能正常關上尾門(請勿模仿,超載違法)。尾門也是電動的:

而且從細節來看,這臺MG4在產能爬升完畢、足以滿足國內用戶需求后,很有可能會繼續出口歐洲。
比如這個最典型的,歐洲常見的大燈高度調節旋鈕:

開啟輔助駕駛也不能用懷擋下撥,而是要在方向盤按鍵上double check:

它的有線充電接口也是歐洲常見的雙Type-C,而不是國內更常見的USB + Type-C。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這臺MG4,就是“帶有歐洲元素的中國設計”。
而且更最令人驚喜的是,社長這臺是只開了200km的新車,但內飾幾乎沒有異味,目測完全符合歐盟對車內空氣質量的要求。
02. 純電小車,追求技術領先?
第二個冷知識,MG4是目前行業內唯一一個“40萬臺0自燃”的車型。
而且,上汽是真的自信——
他們針對MG4、MG Cyberster、榮威D7 DMH/EV、榮威D5X DMH、榮威iMAX8 EV這些采用“躺式電芯”的車型給出了安心承諾,只要是動力電池自身原因導致的自燃,免費為用戶更換同配置或同價位的同品牌新車。
而且,不限新款老款,不限行駛里程,不限過戶次數:

這或許也能從側面驗證,上汽自身的電池技術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
對全新MG4來說,雖然它的價格只有上一代的差不多一半,但三電技術卻并沒打折,依然采用了高能量密度的CTB電池包,充電20分鐘續航增加268km,并且全系標配熱泵空調。
此外,由于換裝了更高效的120kW電機、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和更低滾阻的輪胎,全新MG4的能耗甚至比之前降低了10-20%……

社長這次親測了一波,在涵蓋城市、高架、高速(120km/h)的綜合道路上(編隊行駛,速度和正常車流差不多,但停車等待時間偏長),外部下雨濕滑路面、開啟空調除霜(都會增加能耗),表顯能耗13.6kWh/100km,差不多打8折、能跑400+km,僅供參考。

而且上汽更自信的,是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
下面這塊15.6英寸的2.5K屏幕,他們號稱同級最大,用上了蘋果同款的3A鍍膜。一整天用下來確實沒有環境光反射,點亮屏幕的時候也看不到指紋。

這套車機系統是上汽和OPPO聯合打造的,內置8155芯片,卡片式的UI比較容易操作,支持分屏、車手互聯,甚至“搖一搖手機”就能導航發送到車:

主流的APP車控功能,這臺車也都有:

這次試駕,我本以為MG4的競品只是海豚、吉利星愿這類小車。但沒想到,他們甚至拉來了煥新版的特斯拉Model 3,選裝了EAP的版本來進行對標!

從社長的真實體驗來看,就好比“車里坐了個上海司機”:開車規矩的同時,還特別追求效率。
比如在高架上開啟高速NOA,它就會和打了雞血一樣,盡可能逼近限速去開。一旦本車道前方是臺慢車,它就會早早開啟轉向燈找機會變道,動作絕不拖泥帶水。
從匝道匯入主路、或者從主路駛出匝道的時候,它并不會采用“流氓式”開法,一口氣頂到最前面強行找慢車加塞,而是很早就開始找機會逐級變道。
這時語音播報會提醒“開慢點,前方2公里出匝道”,臨近出口時還會顯示實景地圖。

面對加塞,它會早有防備地會慢給剎車,跟車距離的把控也比較精準。
但體驗最好的,還是這套輔助駕駛支持人機共駕,而且和人配合非常絲滑。
你操作的時候它就會立刻“退出”、尊重并相信你的指令,你停止操作后它又會立刻接上、恢復原本的邏輯,反應特別快。
事后我問了一下他們的工程師,給出的答復是地平線征程6E芯片和Drive OS平臺立了大功:通信延遲<0.5毫秒、調度延遲<1毫秒,才能實現這些功能。

此外軟件上的端到端感知、在線建圖、AI駕駛風格學習以及最新的博弈大模型,再加上和座艙及底盤的深度融合,最終才能實現越級的輔助駕駛體驗。
至于自動泊車,社長這次沒給它上難度。
從簡單車位的自動泊車體驗來看,MG4剛好能停在車位正中間。如果泊車時有車靠近,它會先禮讓對方、避免發生事故,邏輯上更側重安全。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產品力足夠強,MG4到底是怎么把價格打下來的?
03. 該省省,該花花?
看到這里,社長其實隱藏了一個關鍵信息,細心的小伙伴應該也發現蛛絲馬跡了。
MG4從之前那個純粹的“后驅鋼炮”,變成了一臺前驅車!
正因如此,它才能實現非常集成化的前艙設計,來進一步降低成本。
比如熱管理系統是一體式的,電驅電池和座艙可以共用;

再比如充電口設置在車頭而不是車尾,又能省下一個DC/DC轉換器和一大把線束;

集成度高了可以進一步減重,再加上我們剛才提到的能耗正向循環,電池容量又可以進一步縮小。以前64度電才能實現的續航現在只要54度電,又能再省下大幾千塊;
由于電池是上汽自己的技術,品控也能由上汽來保證,因此可以把電池交給瑞浦蘭鈞進行代工,會比寧德時代的成本再低一些;
包括座椅、內飾件等一系列配件,也都由上汽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進行生產……
種種操作疊加,才讓MG4成了行業內最具性價比的純電小車。

這次我也看到了MG4的銷售后臺,目前一共51549臺大定,是不注水的真實數據。
按照目前每個月1萬多、逐步爬升到2萬臺的產能來算,有些訂單可能要延遲到明年。
為了避免用戶額外繳納購置稅,MG一方面和瑞浦蘭鈞進行緊急溝通,加開一條生產線;另一方面也和寧德時代簽訂協議,530km的版本將會由寧德時代進行代工;同時推出了超期交車,現金賠付的承諾。

哦對了,還有最后一個冷知識沒說:
如果大家最近去過上汽相關的快閃店,會發現他們不只是銷售在現場,周圍還有駐場的一線工程師,輪崗,每個人都要到場。
他們身為研發人員出現在銷售環節,不僅僅是為了第一時間解答用戶的問題,更是為了貼近用戶,了解用戶的呼聲。
或許正是這份從產品、到服務的誠意,才換來了大家真金白銀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