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乘用車銷量一出爐,不少人發現:燃油車銷量已連續三個月上漲了。不是說電車才是未來嗎?怎么燃油車這位“老將”突然又“支棱”起來了?別急,今天咱們不聊復雜數據,就嘮嘮這背后幾個大家都看得懂的大實話。

據中汽協數據,2025年7月、8月、9月國內燃油車銷量分別為98.1萬輛、107.4萬輛和119.2萬輛。1-9月國內燃油車累計銷量為994.4萬輛,同比增長0.8%。
0
1
價格“殺瘋了”,真香定律永不過時
現在走進4S店,你會發現以前賣20萬的合資B級車,比如邁騰、帕薩特這類“明星車型”,如今優惠下來,價格只要13、14萬。
簡單來說,就是“以前買緊湊型車的錢,現在能開上中型車了”。這種“降維打擊”,誰扛得住?面對實實在在的優惠,不少原本還在猶豫的消費者,瞬間覺得發動機的轟鳴也變得悅耳起來。一旦燃油車開始“白菜價”甩賣,性價比這一塊,確實被它拿捏得死死的。
0
2
油車也“變聰明”了,智能配置不輸電動車
你可能覺得只有電動車才代表高科技,燃油車都是“老古董”?這個觀念,是時候刷新一下了。
如今新推出的燃油車,為了跟上節奏,可是狠狠補了課。什么高通8155芯片、車內多塊大屏、L2級智能駕駛輔助……這些原來電動車引以為傲的配置,現在十幾萬的燃油車也統統配上。比如新款大眾速騰、長安CS55,它們的智能車機和駕駛輔助體驗,一點不輸同價位的電動車。根據J.D.Power的數據,燃油車的智能體驗得分正持續上升,與新能源車的差距越來越小。
這樣一來,“電動車更智能”這個核心優勢,就被追平了不少。既然聽歌、導航、自動跟車大家都會,那我為什么不選一個沒有續航焦慮的呢?

0
3
賣車時才懂疼:油車更“值錢”
買車是筆大支出,沒人希望自己的車開幾年就大幅貶值。在這一點上,燃油車確實有電動車目前難以比擬的優勢。
行業報告寫得清清楚楚:燃油車開一年,平均保值率還能達到原價的59%;而純電動車平均只有47%。換句話說,同樣是20萬買的車,開一年后,燃油車可能還能賣12萬,電動車可能就只值9萬多了。這幾萬的差價,足以讓很多精打細算的家庭,在掏腰包前冷靜地選擇燃油車。

0
4
新能源車補貼正逐步退坡
最關鍵的一點,是國家對新能源車的補貼和政策紅利正逐步退坡,2025年是新能源車購置稅全免的最后一年,明年買車就要多掏一萬多——比如30萬的車,現在買能省2.66萬,明年就得自掏腰包1.33萬。可偏偏新能源車還在打價格戰,上市一個價格,幾個月后又降價成另一個價格,網友反而不敢下手了:“怕剛買就貶值,不如選價格穩的油車”。
另一方面,咱們國家幅員遼闊,現實條件復雜。在北方,電動車冬季續航會“打骨折”;在西部,充電樁依然不好找。對于經常跑長途,或生活在嚴寒地區的用戶來說,燃油車“五分鐘加滿油,續航六百公里”的穩定與便利,依然是實實在在的剛需。詩和遠方固然誘人,但一個可靠的伙伴更重要。

寫在最后:這不是“誰淘汰誰”,而是“咱都有機會”
所以,燃油車這次“逆襲”,并不是開歷史倒車,而是市場的一次理性回調。它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消費者最終會用腳投票,誰的產品更符合當下需求、更劃算,就選誰。
比如,三四線城市的家庭用戶,家里沒條件裝充電樁、要跨省探親、預算在15萬以內——在這些現實需求下,燃油車確實更讓人省心。廣東人愛買“開不壞”的凱美瑞,山東人認奧迪A6L,西北越野還得靠豐田普拉多……這些基于習慣與場景的選擇,讓燃油車穩住了基本盤。
消費者也越來越理性,一位三線城市網友就表示:“以前看發布會覺得新能源車高科技,真買車才知道實用最重要”。
長遠來看,未來的道路很可能會是“百花齊放”:電動車在市區代步、短途通勤上優勢明顯;而燃油車和混動車則在長途出行和特定環境中繼續堅守。就像手機市場,智能手機再普及,功能機在老人機市場依然活得不錯。
“買車不是買概念,是買解決問題的工具。”這次燃油車的反彈,不過是市場終于冷靜下來——不管燒油還是用電,能讓人省心、省錢、真正貼合需求的車,才會被大家真正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