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觀看捷途縱橫G700的發布會呢,如果沒有看,那大家有沒有在發布會前兩天G700成功完成了橫渡長江的壯舉呢?
百萬輛里程碑與盈利突破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向成熟的價值回歸。
今年年9月,零跑汽車迎來了第100萬臺整車下線的重要時刻。從2024年10月第50萬臺到第100萬臺,零跑僅用時343天,展現出強勁的生產爬坡能力與市場熱度。
不久前,零跑汽車還宣布2025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0.3億元,成為繼理想之后中國第二家實現半年度盈利的造車新勢力。其中,2025年上半年零跑交付新車221,664臺,位居中國新勢力品牌銷量榜首,同比增長155.7%。
從曾經被戲稱為二線新勢力到登頂銷冠并實現盈利,零跑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這家以技術立企為初心的企業,用實實在在的銷量和財務數據,印證了創始人朱江明常說的那句話:“用戶不會買錯”。

精準定位與差異化制勝的市場邏輯
零跑汽車的產品策略堪稱精準打擊的典范。其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基于對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深刻洞察。當多數新勢力品牌熱衷于沖擊30萬元以上的高端市場時,零跑清醒地認識到,15-20萬元區間才是中國最大的基盤市場。
C系列的成功密碼在于完美切中了中國家庭用戶的真實需求。以C11為例,這款車以14.98萬元的起售價,提供了前雙叉臂獨立懸架、高通8155智能座艙芯片、無邊框車門等高端配置,實質上是B級車價格帶來C級車體驗。這種越級配置策略直擊家庭用戶追求性價比的心理。
C16更是零跑產品思維的集大成者。當競爭對手集中布局競爭激烈的中大型SUV市場時,零跑敏銳地捕捉到20萬元以內六座新能源SUV的市場空白。C16以全球首創的MPSUV設計理念,結合了MPV的大空間與SUV的通過性,精準滿足了多孩家庭的出行需求。結果是在20萬元以內每售出10臺六座SUV,其中7臺是C16的細分市場主導成績。

B系列的年輕化戰略同樣值得深究。B10上市即熱銷,激光雷達版本占比51%,中高配車型占比95%,90后用戶超70%。這一數據背后是零跑對年輕消費群體的精準把握:他們不僅看重價格,更追求科技感與智能化體驗。B01作為年輕人的高品質智能轎車,以8.98萬元的起售價進一步降低了智能電動車的門檻。
T03的差異化定位展現了零跑的市場細分能力。這款微型車并非簡單的廉價代步車,而是通過精準的場景化設計切入特定市場。女性用戶占比高達63%,莫蘭迪色系外觀直擊女性審美,5門4座布局兼顧上下車便利性與家庭應急需求。T03在縣域網約車市場滲透率超40%,成為城鄉通勤新基建。

構建護城河的長期主義思維
零跑能夠實現高配低價的核心密碼在于其長期堅持的全域自研戰略。公司創立之初就確定以技術立企,創始團隊51人中有41人是工程師。這種技術基因決定了零跑的發展路徑。
全域自研的本質是供應鏈的垂直整合。零跑自研比例高達60%以上,這些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占整車成本60%以上。這意味著零跑不僅掌握了核心技術,還實現了對成本的有效控制。當其他車企受制于供應商時,零跑卻通過自研自產關鍵部件,獲得了更大的定價空間。
CTC技術是零跑技術實力的典型體現。CTC2.0 Plus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使整車扭轉剛度達36300N·m/deg,媲美百萬級豪車,同時提升空間利用率15%,續航增加10%。這項技術不僅提升了產品性能,更重要的是簡化了生產流程,降低了制造成本。
平臺化戰略是零跑控制成本的又一利器。LEAP 3.0四葉草架構實現88%的零部件通用率,大幅降低研發與采購成本。基于此架構,零跑可以用更少的研發投入推出更多車型,平均單車型研發費用僅11.8億元,顯著低于其他頭部新勢力。
27合1超級集成熱管理模塊代表了零跑的技術集成能力。這一創新將傳統27個零部件高度集成,減少60%零部件數量,降低系統能耗,綜合續航提升10%。在電動車續航焦慮尚未完全解決的當下,這種技術突破對消費者具有強大吸引力。
全域自研不僅帶來了成本優勢,更增強了供應鏈韌性。2022年行業遭遇嚴重芯片短缺危機時,眾多車企因供應鏈斷裂被迫減產,而零跑依靠自主研發的凌芯01芯片有效保障了產能的穩定性。這一事件證明了技術自研的戰略價值。

制造業思維下的效率革命
零跑將制造業的精細化管理理念植入汽車生產,實現了極致的成本控制。創始人朱江明曾解析控制成本的訣竅:首先是平臺化,能不能所有產品用相同的零部件;第二,做更多集成;第三,和供應商一起做方案創新。這三點看似簡單,卻需要深厚的技術底蘊和供應鏈管理能力作為支撐。
毛利率的變化最能體現零跑成本控制的效果。零跑毛利率從2023年的0.5%飆升至2024年的8.4%,更在2025年第一季度達到14.9%。這一數據在新勢力中表現突出,甚至超過部分傳統車企。毛利率的持續改善,反映了零跑規模效應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
1+N渠道模式是零跑在銷售端控制成本的創新舉措。1個具有4S服務功能的區域中心,支持本區域內多個商超或城市展廳,實現了區域中心與城市展廳的有機結合。與傳統4S店相比,這種模式更輕資產,擴張更快,特別適合三四線下沉市場。
零跑推行的以銷定產,拒絕壓庫策略,直擊經銷商庫存積壓的行業痛點。有美系品牌經銷商表示,零跑以銷定產,對經銷商不壓庫存的政策,讓我們能專注零售能力提升,輕裝上陣,短短4個月就實現盈利。這種與經銷商共贏的模式,保障了銷售網絡的穩定性。
在研發投入上,零跑表現出極高的效率。相比蔚來、小鵬的高研發投入,零跑以更低的研發費用實現更高銷量。2023年其研發費用為19.2億元(僅為小鵬的36%),但2024年銷量達29.37萬輛,研發投入產出比行業領先。

深度下沉與全球化布局的雙輪驅動
零跑汽車的渠道戰略可概括為毛細血管式深度滲透。截至2025年6月,零跑已在全國布局了944家門店,銷售網點覆蓋283個城市,覆蓋率達84%;服務網點覆蓋180個城市,覆蓋率達53%。
三四線下沉市場是零跑的重要戰場。其全球1500家門店中,地級市覆蓋率達100%,縣級市場滲透率超60%。在山東臨沂、四川南充等城市,零跑門店與五菱、長安這些傳統車企并肩而立。這種深度下沉策略使零跑觸達了更多價格敏感的剛需消費者,形成了獨特的市場壁壘。
國際化布局是零跑最具前瞻性的戰略舉措。2023年10月,全球汽車巨頭Stellantis集團宣布以15億歐元注資零跑汽車,雙方合資成立零跑國際。這種反向合資模式改寫了中國車企出海規則。
零跑國際采用51%:49%的股比結構,由Stellantis主導海外市場的渠道建設與售后服務,零跑則專注于技術與產品研發。這種分工充分發揮了雙方優勢:Stellantis有現成的全球銷售網絡和市場經驗,零跑則提供產品和技術。
合作效果立竿見影。零跑國際成立僅4個月,便在13個歐洲國家同步啟動了C10與T03車型的交付。截至2025年6月,銷售網絡已覆蓋24個國家,擁有超過600家網點。2025年1-8月,零跑在德國市場售出5658臺新車,甚至超越了部分本土品牌。
零跑計劃在2026年底前建立歐洲本土化生產基地,進一步推動全球市場布局。本地化生產將有助于零跑規避貿易壁壘,提高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這種借船出海的輕資產模式,大大降低了零跑海外擴張的風險與成本。

規模效應與商業模式的成功驗證
零跑汽車的盈利突破具有行業里程碑意義。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車營收達242.5億元,凈利潤為0.3億元,經營調整凈利潤達3.3億元,成功扭轉了2024年同期20億元的虧損局面。更重要的是,經營現金流凈額達到28.6億元,同比激增10倍;自由現金流為8.6億元,實現了根本性扭轉。
規模效應是盈利的關鍵。根據行業規律,新能源車企需達到月銷3-4萬輛才能盈利。零跑在2024年四季度月均銷量超4萬輛,提前跨越盈虧拐點。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車總交付量達221,664輛,同比增長155.7%,規模效應進一步攤薄固定成本。
車型結構優化也為盈利做出了貢獻。零跑的C系列車型售價較高,2024年銷量占比達77%,顯著提升了整體毛利率。通過平臺化設計和零部件通用率88%,零跑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實現規模效應。
碳積分交易同樣貢獻了利潤。零跑汽車高管在業績電話會上透露,上半年整體的碳積分收入大概在2億-3億元。7月,零跑汽車還曾披露一份文件,將自己的碳積分轉讓給主要股東Stellantis,期限半年,價格為15億元。

實現盈利對新勢力車企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企業具備了自我造血能力,不再完全依賴外部融資。零跑用實際業績證明了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為整個新勢力行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零跑模式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深遠影響
零跑的成功驗證了技術普惠路線的可行性。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普遍追求高端化、高溢價的情況下,零跑堅持將先進技術普及到大眾市場。這種選擇看似保守,卻抓住了中國汽車消費的主力市場。
全域自研模式為后續車企提供了新思路。過去,許多車企推崇買來主義,通過采購成熟零部件快速組裝產品。零跑反其道而行,堅持核心技術自研,短期內投入大、難度高,但長期看構建了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
零跑證明了下沉市場的潛力。當眾多品牌聚焦一二線城市時,零跑通過1+N渠道模式深入三四線市場,發現了被忽視的消費需求。2024年下沉市場增速達101.7%,遠高于整體市場。零跑提前布局這一市場,獲得了先發優勢。
反向合資出海模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傳統中國車企出海多采用直接出口或重資產建廠方式,零跑則通過與Stellantis合資,借助其現有渠道和經驗快速打開海外市場。這種輕資產模式降低了出海風險,提高了成功率。
零跑的盈利給行業帶來了信心。長期以來,新勢力車企能否盈利一直備受質疑。零跑用業績證明,只要戰略得當、執行有力,新勢力不僅可以實現銷量增長,也能實現盈利,這為整個行業注入了信心。
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新階段
零跑已設定了更為雄心勃勃的目標。朱江明表示:年銷100萬輛是車企生存基礎,零跑正加速邁進。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年銷400萬輛的‘世界級電動車企’。
2026年將是零跑的產品大年。除了B系列、Lafa5等產品外,還會發布D系列的2-3款產品、A系列的2款產品,構建更密集產品矩陣。如此密集的產品投放,彰顯了零跑搶占市場的決心。

品牌提升是零跑面臨的重要課題。盡管銷量領先,但零跑在消費者心中仍是性價比品牌形象。如何提升品牌溢價能力,突破價格天花板,是零跑需要解決的挑戰。計劃中的D系列車型進軍30萬元級別市場,正是品牌向上的嘗試。
智能化技術需要持續突破。盡管零跑在硬件層面有較強自研能力,但在智能駕駛等軟件領域,仍需加速追趕行業第一梯隊。其自研的端到端大模型智駕系統預計2025年落地,能否達到領先水平仍是關鍵考驗。
海外市場的本土化深度將是成敗關鍵。零跑計劃在2026年底前建立歐洲本土化生產基地。這不僅是產能布局,更是研發、供應鏈、人才等全方位本土化的開始,本地化深度將決定零跑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規模擴張后的管理復雜度挑戰。從年銷30萬輛到100萬輛,企業管理的復雜度將呈指數級增長。零跑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以支撐更大規模的發展。
汽車網評:零跑汽車的成功路徑,為中國汽車產業提供了重要啟示,在電動化普及進入深水區的今天,真正決定企業生存的,是在技術普惠與商業可持續之間找到精準平衡點的能力。
隨著百萬輛目標的實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零跑已經從一個追隨者轉變為行業規則的參與制定者。未來,這家新勢力的表現,依舊充滿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