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零跑,令人刮目相看。
剛剛過去的9月,隨著月銷成功突破6.6萬輛,繼續穩穩坐在新勢力造車銷冠的位置上。而在20萬元以下的主流大眾市場,其儼然展現出了極強的產品孵化能力、供應鏈管控能力與精準營銷能力,正式成為中國車市一股不容小覷的“生力軍”。

不過,理性客觀地講,雖然迎來了巨大的量變,但結合幾項關鍵財務數據,擺在零跑面前的痛點依舊非常突出:如何繼續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
按照目前的狀態,的確有些低效。
至于解法也很簡單,新車層面需要不斷沖高,殺入中高端市場,來獲取更豐厚的單車毛利,實現所謂的“量價齊飛”。
而上周,零跑給出了它的答案,家族旗艦——D19。
談及這輛車長超5.2米、軸距超3.1米的全尺寸SUV,可以說維持了一貫“武裝到牙齒”的打法。
譬如,動力有雙電機、三電機可選,最快3秒級破百;譬如,智能化方面,搭載高通雙8797芯片,綜合算力超1280TOPS;譬如,懸架形式,匹配雙腔空懸+CDC+主動預瞄;再譬如,外觀方面,能夠看到前備箱的存在,且整體造型設計具有十足的體量感。

其中,最引發大家熱議的,當屬D19的動力系統。
同一車型,繼續增程與純電兩條腿走路。前者搭載80.3度電池包,純電續航達到500公里,并輔佐40L油箱;后者搭載115度電池包,純電續航超700公里。
看到這樣的參數后,不禁發自內心地感嘆,“真的太卷了。”
盲猜,按照零跑“價格屠夫”做法,D19的后續定價肯定也會充滿驚喜。雖然按照朱江明目前的說辭會保持在30萬級,但總感覺最終上市后,25萬元甚至更低才是這款全尺寸SUV的主陣地。
畢竟,沖高絕非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除了產品到位,品牌的助力也很重要。在C16的基礎上,一定幅度地攀升,對于D19來說無疑更加穩妥。
而上周,隨著零跑正式將增程車電池包進一步推到80度以上,行業中再次掀起了一個激烈討論:“都用這么大了,為什么不直接買純電?這樣做,到底有沒有意義?”

以此為背景,剛好也看到一張“增程車電池容量天梯圖”,明顯能夠發現“做大做快”的趨勢十分明顯。根據目前了解到的信息,D19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從小鵬,到小米,到理想,再到其它主機廠,大電池增程車將會如潮水般,瘋狂涌入整個大盤。
對于這番情景,只能辯證的去看。
實際上,早在全新ES8發布后的專訪中,李斌曾談及:“增程車把電池包越做越大,不就是為了進一步減少增程器的啟動,原來你一年還能使用五六次,現在可能一年才使用一兩次。每天開車都要背著幾百公斤的東西,好像不太合算呀。”
短短幾十個字,態度非常清晰。
就我個人,也很同意這番判斷。站在整車成本與使用頻率的角度,大電池增程車的“邊際效應”明晃晃擺在那里。從工程開發的角度,絕不是投資回報比最豐厚的生意。
奈何,如今的中國車市廝殺到這般地步,競爭的慘烈程度已然超乎想象。站在主機廠的角度,只要用戶有需求,只要終端能賣車,只要營銷有噱頭,就有試一試的必要。

況且,大電池增程車,的確能夠應付更多內陸潛在消費者的用車環境。
也恰恰基于這樣背景,回頭再來看李斌的觀點,只能說:“站在蔚來的角度,出發點沒有錯,但千萬不要試圖去教育大家。對于不少車主來說,即便一年就啟動一到兩次,可增程器與油箱放在那,始終要比幾千座換電站讓他們感到安心。”
還是那句話,中國幅員遼闊的版圖,造就了沒有一條技術路線能一家獨大。隨著接下來,供給端大電池增程車的井噴,今年該板塊的銷量增勢遇冷,相信同樣會得到迅速的緩解。
而最近,總有觀點不斷吹風,“增程車主的下一輛車一定是純電。”大趨勢不假,但按照目前的戰況,誰說不可能繼續選擇的大電池增程車?
由此將視線重新拉回到前文拋出的那一組問題,試圖聊聊我的看法。
過去,行業人士總是喜歡用技術底色,來區分增程與純電,甚至在各個維度制造二者的對立與矛盾。究其原因,還是由于背后摻雜了太多的利益與目的。

眼下,隨著新能源轉型的浪潮基本蓋棺定論,是時候用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它們了。尤其是“大電池增程”的走向臺前,我們不應該將其再視為一種路徑,而是當做一種配置。
拿零跑D19為例,80度電池包+40L油箱與115度電池包,如同兩種互相補充的SKU,大家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就行。
后續,無疑會有越來越多的主機廠雙線并行。消除增程與純電之間的隔閡,也將有利于降低內耗。
寫到這里,文章漸漸臨近尾聲,最后想說的是,在我心中“各憑本事活”便是最契合中國車市的主旋律。
管你主攻純電也好,還是兩條腿走路,把車賣出去,盡可能的量價齊飛,獲得良性的規模效應,日子越過越滋潤才是王道。
增程車電池干到80度,真的有意義嗎?你說,沒意義做它干什么?況且,別忘記,新能源車對于傳統燃油車的發起的革命,還沒贏呢。
在敵人尚未投降前,懇請槍口一致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