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乘聯分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量達到224.1萬輛,同比增長6.3%,環比增長11%,1-9月累計零售量達到1700.5萬輛,同比增長9.2%。

圖片來源:乘聯分會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今年9月零售銷量再創新高,較2017年9月219萬輛的歷史最高水平高5萬輛,呈現年末政策退出前的強增長特征。
回溯今年車市走勢,“前低中高后平”的曲線十分清晰。年初1-2月,市場零售累計增速僅為1.2%,處于相對低位,隨著市場需求的逐步釋放以及各項促消費政策的落地見效,1-6月累計增速大幅拉升至11%,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進入7-9月,受去年同期高基數影響,增速放緩至6%左右,但依然穩住了增長勢頭。
自主品牌,拿下66.9%份額
9月車市的“陣營戰”,差距拉得比以往更明顯。
自主品牌繼續“領跑全場”,該月以150萬輛的零售成績實現同比13%、環比12.9%的雙增長,國內零售份額攀升至66.9%,較去年同期提升3.6個百分點。

從累計數據看,1-9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場份額已達64.8%,同比增長5.9個百分點,這一數據不僅體現出自主品牌在市場中的號召力持續增強,更意味著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偏好正加速向本土品牌傾斜。
這一成績的背后,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戰略的深度落地與持續發力。在9月國內零售中,自主品牌中新能源車滲透率高達78.1%,妥妥的銷量“引擎”。盡管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同比微降2.3個百分點至70.1%,但仍以絕對優勢占據新能源市場主導。
主流合資品牌則面臨增長壓力,9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9萬輛,同比下降6%,這一降幅與自主品牌的增長形成強烈反差。從細分品牌來看,德系、日系品牌作為合資陣營的“主力軍”,市場份額分別降至14.3%、11.6%,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僅美系品牌在上汽通用48%的同比增幅拉動下,實現了份額的微增,但仍難改合資陣營整體承壓的局面。
合資品牌的問題,根源在新能源轉型“慢半拍”。面對自主品牌的強勢沖擊,合資品牌沒能及時拿出有競爭力的新能源產品,導致市場份額被不斷擠壓。數據顯示,9月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7.4%,不足自主品牌的十分之一;新能源車零售份額也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至3.2%。
豪華車市場同樣不好過,9月零售量為24萬輛,同比下降1%,市場份額為10.8%,同比減少0.8個百分點。盡管豪華車零售量環比增長16%,但新能源車滲透率僅34.5%,遠低于自主品牌水平,反映出高端市場電動化轉型的滯緩。
值得關注的是,新勢力成為9月車市的“驚喜變量”,20.2%的新能源車零售份額同比提升3.3個百分點,小鵬、零跑、小米等品牌表現尤為亮眼。其中零跑以66,657輛交付量領跑新勢力,小鵬、小米雙雙突破4萬輛大關,形成“四萬輛俱樂部”。這波增長,既得益于新勢力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捕捉和技術快速迭代,也離不開購置稅政策調整前的消費窗口期釋放。相比之下,特斯拉份額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至5.5%,顯示本土新勢力已形成有力競爭。

圖片來源:
從整體市場格局來看,9月車市的分化態勢,本質上是不同陣營在新能源轉型速度與技術儲備上的差距體現。隨著消費者對新能源車型的接受度不斷提高,以及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的持續升級,未來中國車市的競爭將更加聚焦于新能源賽道,而自主品牌與新勢力品牌的持續發力,也將推動中國汽車市場加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至57.8%
9月的新能源市場,繼續交出亮眼答卷。
據乘聯分會數據,今年9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延續穩健增長態勢,零售銷量達129.6萬輛,同比增長15.5%,環比增長16.2%。從累計數據來看,1-9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總量已達886.6萬輛,同比增長24.4%,按照這一增速,全年零售規模有望突破1200萬輛,繼續鞏固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

圖片來源:乘聯分會
隨著銷量的持續增長,9月新能源車在國內總體乘用車市場的零售滲透率已來到57.8%,較去年同期提升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國內每賣出兩輛乘用車,就有超過一輛是新能源車型,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效應已進入加速階段。
崔東樹指出,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升到57.8%,呈現出由報廢更新、置換更新疊加新能源免征購置稅等普惠政策托底背景下的新能源平穩增長的態勢。
從企業競爭格局來看,9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呈現出“頭部引領、多點開花”的態勢,約15家企業品牌的新能源零售銷量突破2萬輛,充分體現出市場競爭的活力與多元化。
其中,比亞迪以347,353輛的絕對優勢領跑行業,吉利汽車和長安汽車則分別以150,570輛、84,237輛的銷量位居其后,展現出自主主流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強勁爆發力。
上汽通用五菱(78,434輛)、特斯拉中國(71,525輛)、零跑汽車(59,769輛)、奇瑞汽車(53,438輛)、鴻蒙智行(52,916輛)等企業也均表現亮眼,涵蓋了傳統車企、新勢力品牌及跨界合作品牌,不同類型企業的共同發力,進一步豐富了市場供給,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購車需求,也印證了自主主流車企在新能源賽道上的日益走強。
在國內市場穩步擴張的同時,新能源出口亦成為拉動行業增長的新引擎。乘聯分會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21.1萬輛,同比激增96.5%,占乘用車出口總量的40.1%,較去年同期提升15.4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核心增長點。
需注意的是,出口結構呈現顯著變化,純電車型占比雖從去年同期的83%降至66%,但A00+A0級純電動車在純電出口中的占比從38%升至46%,成為核心出口品類。
聚焦企業出口榜單,比亞迪以69,258輛領跑,奇瑞汽車、特斯拉中國分別以31,392輛、19,287輛位列第二、三位,上汽乘用車、吉利汽車出口量均突破萬輛,其他車企新能源出口也有一定規模,形成多層次出口梯隊。

圖片來源:比亞迪
面對全球貿易環境變化,中國車企正加速海外布局升級。長城汽車、比亞迪等企業從單純整車出口轉向CKD出口與海外本地化生產結合的模式,其中長城汽車CKD出口占比達47%,比亞迪CKD出口占比9%,通過供應鏈本地化有效應對貿易壁壘,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這種戰略轉型與行業趨勢高度契合,在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浪潮下,本地化生產已成為中國車企深耕海外市場的關鍵路徑。
從產業全局來看,9月的數據表現印證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成效。無論是國內滲透率的持續提升,還是出口結構的優化升級,抑或是企業全球化布局的深化,都彰顯了產業發展的強勁韌性。
10月車市,預計溫和增長
2025年以來,中國乘用車市場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展現出強勁的復蘇韌性,經歷年初短暫波動后,在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的雙重驅動下穩步回升。
具體來看,1月,受季節性因素與消費周期影響,乘用車市場出現階段性遇冷。但春節假期后,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全面恢復,2月產銷數據強勢反彈,3月逐步回歸常態化消費節奏。
第二季度成為2025年乘用車市場復蘇的關鍵轉折點。國家促消費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各地配套措施密集落地,疊加主機廠補貼加碼、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及線下車展全面重啟,4月市場延續良好走勢,5月、6月更呈現超強增長態勢。

圖片來源:乘聯分會
進入第三季度,市場增長節奏雖有所調整,但整體仍保持向上態勢。7月雖未能繼續超強增長,但零售較2023年7月176.8萬的歷史最高水平增長了3%,仍呈現較好增長態勢,8月零售亦較2023年8月192萬的歷史最高水平增長了3.7%,呈現了逐步平緩的增長態勢,9月零售銷量再創新高,較2017年9月219萬的歷史最高水平高出5萬輛,呈現年末政策退出前的強增長特征。
展望10月,中國乘用車市場將迎來機遇與挑戰交織的發展態勢,多重因素將共同影響市場走向。
從客觀條件來看,今年10月共有18個工作日,較去年同期工作日少一天,生產銷售時間相對緊張。另外由于2024年中秋節在9月,而2025年中秋節在國慶假期中,按照乘聯分會預計,今年10月市場的熱度會稍低一些。
不過該機構亦指出,近幾年車市“金九銀十”普遍成為“銀九金十”,10月環比9月的國內零售增速普遍在3%,2024年達到環比增長7%的高位。
按照其說法,“銀九金十”主要是新能源車的持續高增長特征改變車市的季節規律,而且國家促消費的政策也是年末貢獻度最大,因此2024年實現了新能源慣性上升疊加以舊換新發力的強勢增長效果。
而從今年來看,9月以來受今年新能源車車購稅免稅到期,明年買車多5個點車購稅的政策影響,消費者感到購車有了緊迫感,這推動了車市消費熱度持續上升。乘聯分會表示,今年的以舊換新力度節奏是“前高后低”的逆周期調節,因此10月總體的增長相對更溫和。
另外聚焦出口層面,三季度以來中國汽車出口局面持續向好,部分海外市場增長良好。雖然外部貿易環境更為復雜,但自主新能源的海外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海外營銷網絡快速擴張,且俄羅斯去庫存壓力減少,推動汽車出口持續提升。
綜合來看,今年10月的乘用車市場或將在“機遇與挑戰交織”中呈現溫和增長態勢,而這種“穩中有進”的表現,既是對全年復蘇成果的鞏固,也為行業后續在政策優化、產品創新、全球化布局中的持續突破,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