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新能源時代,消費者對寶馬、奔馳這樣的傳統豪華品牌是有偏見的,一如當下汽車企業對于傳統汽車媒體的偏見一樣。只要你跟“傳統”兩個字沾邊,只要你不是新品牌、新媒體,無論你轉型多么努力,都很難被看見。
在過往這兩三年的時間里,包括寶馬、奔馳在內的德系豪華品牌,盡管艱難地維持住了年銷70萬左右的銷量,但無論單車售價、利潤還是品牌力,都出現了非常大幅度的下滑。

這種下滑趨勢,有些非人力所能為的無奈和有心無力。因為,它是伴隨著中國智能新能源產品、技術和供應鏈的成熟而衰落的。
時代浪潮滾滾向前,不為誰停留。
在剛剛開幕的慕尼黑車展上,寶馬“畢其功于一役”的新世代車型——全新iX3終于迎來了量產車的全球首發,這款基于全新純電動專屬平臺(NCAR)打造的車型,集成了寶馬最新研發的全新的數字化交互系統(全景iDrive與視平線顯示系統)、革命性的第六代eDrive電驅技術,以及集成了強大算力的“駕控超級大腦”——Heart of Joy,以及爭議極大的全新設計語言等。
同樣全球首發的奔馳全新純電GLC SUV,也是基于全新MB.EA平臺打造,采用800伏架構,并首次搭載梅賽德斯eATS 2.0電驅系統,配備2擋變速箱。同時,它也采用復古科技新“面孔”和全新智艙升級,被稱為史上最大GLC和最智能的奔馳SUV,其中國加長軸距六座版將在明年上市。

可以說,這兩款車型,以及已經上市的奧迪Q6L e-tron、奧迪E5 Sportback等車型,不僅是BBA電動化轉型的里程碑車型,更意味著德系豪華品牌對中國新勢力發起全面反攻。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在發布會上說,新世代是寶馬歷史上最具前瞻性的戰略項目,將在設計、科技、用戶體驗上實現巨大飛躍。“新世代就是寶馬,寶馬就是新世代。”
他透露說:“以BMW iX3為起點,2027年前全球推40余款新車,中國市場就有20余款。其中,中國專屬版年內發布,2026年投產。”

據悉,明年將在中國投產的新世代iX3軸距更長、車機的本土化能力更強,同時也適配更多的中國生態。為此,寶馬聯手包括阿里巴巴、鴻蒙生態、Momenta、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遠景動力等國內頭部供應商,深度參與了新世代的研發。
那么,在新平臺和新架構下的智能電動車產品,能夠為BBA“一雪前恥”嗎?
我們查看了各大社交平臺上中國消費者的評價和反饋,呈極端的兩級分化:有一部分消費者極盡嘲諷之勢,認為奔馳、寶馬“黔驢技窮”,設計過于浮夸,性能和配置也沒有驚喜,再加上上市時間晚,難以撼動日新月異的中國新勢力;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寶馬新世代的設計非常有未來感、機甲風,再加上其對于操控和駕駛性能的堅守,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平替”。

這也是寶馬反復表達的立場——中國市場容量巨大,寶馬要爭取的只是寶馬的客戶。如果消費者只追求“帶輪子的手機”,他們可以選擇其他心儀品牌。但如果消費者渴望純粹的駕駛激情、探索精神以及背后扎實可靠的技術功底,那么寶馬是他們的理想選擇。
“華山論劍V”也在近日采訪了多位寶馬車主,問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如果換新能源車,還會不會復購寶馬?”
很遺憾,回答“yes”的比例并不高。其中,有些用戶已經在近一兩年的時間里,換購或增購了包括特斯拉、理想和蔚來等在內的新能源車,他們給出的理由很接近:中國新能源品牌體驗更好/智能化程度更高/技術更先進……

一如多年前選購寶馬一樣。
這也是以BBA為代表的豪華品牌,在接下來亟需解決的課題:先通過一款車改變認知,繼而恢復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和溢價能力的提升。
當下,對于BBA而言,最大的困難并不在于是否應用了全新的智能化配置、國內頭部供應商,而在于速度和效率:一方面,中國有足夠多的軟件工程師,以及數倍于歐洲的加班時間,因為產品迭代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中國很多新勢力車企在產品驗證方面能省則省,一邊迭代一邊驗證,這對于嚴謹的德系車企而言,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就使得,早在多年前寶馬就提出并開始驗證的全景視平線顯示技術,卻被小米搶先在已經上市的YU7上應用。

作為行業媒體,我們為寶馬“打抱不平”,但對于消費者而言,只要技術可靠、產品好用,管它是誰先提出的呢?就像備受爭議的造型,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只會是輕飄飄的一句:“誰介意自己老婆長得像劉亦菲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正是中國車企插入德系豪華品牌胸口的“利劍”。
要想贏得這場戰爭,只有修煉出可以降維打擊的“九陰真經”(比如固態電池等),否則等待他們的,只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在這場持久戰中,到底是中國品牌將優勢逐漸擴展到全球,還是豪華品牌能夠成功實現反攻?
從目前的情況看,不同品牌的分化會加速。根據我這一年來的觀察和體會,在諸多豪華品牌中,寶馬新世代的準備最充分,投入最堅決,本土化程度也比較高。
當然,如果速度能再快一點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