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歐洲最大電池企業Northvolt宣布破產。被給予“全村希望”的瑞典動力電池公司在燒光了足以同時拯救威馬、哪吒和極越的150億美元后,為歐洲本土動力電池產業的雄心寫下了苦澀注腳。這與在慕尼黑車展上發布12C超充電池和NP3.0概念的寧德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能造好發動機的歐洲人為啥造不好電池?
歐洲人在本土造電池,可謂集成了“天時地利人和”。足夠早的布局時間、充足的資金以及自己的市場,同時歐洲也是諸多老牌汽車制造商的總部所在地。

以Northvolt為例,該品牌于2016年在瑞典成立時,便獲得了大眾140億美元的十年期豪橫訂單。同時還有來自寶馬、雷諾、斯堪尼亞、沃爾沃、Polestar 等車企的共500多億美元的訂單。而此時的寧德時代剛剛開啟A輪30億元額度的融資。

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orthvolt 的潰敗軌跡便極具代表性:技術斷層,產業生態殘缺,再加上政策上的矛盾。
技術方面,在正極材料研發上耗時五年卻始終無法突破鎳鈷錳比例調配的技術瓶頸后,最終不得不從中國采購關鍵材料,導致每公斤成本比亞洲同行高出 30%。與此同時,Northvolt 瑞典工廠的良品率也始終難以提升,磨合三年時間,良品率只有70%。而寧德時代德國工廠從開工到量產僅用 18 個月,兩年內就將良品率提升至 95%。
此時前往瑞典支援的中國人,似乎正面臨著上世紀80年代,德國人初到上海安亭時的窘境。

供應鏈的脆弱性成為壓垮歐洲電池產業的關鍵稻草。歐盟審計院數據顯示,歐洲 87% 的鋰依賴澳大利亞進口,68% 的鈷來自剛果,40% 的天然石墨依賴中國,而本土鋰礦從發現到投產至少需要 12-16 年。盡管德國 Vulcan 能源等企業嘗試建設本土鋰精煉廠,但即使所有規劃項目順利投產,到 2030 年也僅能滿足歐洲一半的鋰鹽需求。
供應鏈等問題導致的歐洲電池產能不足,Northvolt 絕非個例。德國的道達爾、以及大眾汽車的電池業務PowerCo;法國的Verkor(雷諾是早期股東之一);意大利的Italvolt、FAAM;挪威的Freyr、Morrow等,產能均不理想。

政策的自相矛盾則為產業發展來了當頭一棒。歐盟一方面通過補貼政策扶持本土電池企業,另一方面卻放任能源成本高企 ——Northvolt 瑞典工廠的電價是寧德時代德國工廠的 3 倍;德國工人時薪為中國的 5 倍,卻要求達到相同生產效率。這種 "既要環保高標準、又要成本低價位,既要高福利保障、又要快擴張速度" 的政策悖論,使歐洲電池企業陷入兩難境地。

中國企業本地化破局路徑
既然歐洲人造不出屬于自己的“寧德時代”,這邊給了真正的寧德時代機會。
電池聯盟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7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出口量達到96.4GWh,同比增長29.4%,其中7月單月出口14.8GWh,同比增長高達48.4%。
在此次慕尼黑車展的三電系統參展商方面,國內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均參展。這四家參展商也全部在歐洲建廠。
頭部企業的引領作用非常明顯。寧德時代在在歐洲已擁有三大主要生產基地。其中包括德國圖林根工廠,該工廠已獲得大眾集團的雙重認證,涵蓋電芯測試和模組測試。針對歐盟《新電池法》的碳足跡要求,寧德時代主導了兩項“電池護照”倡議試點項目。在回收方面,寧德時代已經實現了對鎳、鈷和錳高達99.6%的回收率,以及對鋰高達93.8%的回收率。

根據已經公開的信息顯示,寧德時代在歐洲布局產能170GWh,已經達到了寧德時代在國內產能的34%。
對此,歐洲的老牌車企更愿意成為中國電池企業的用戶。目前,寧德時代德國工廠 14GWh 產能已穩定供應寶馬等車企;寧德時代位于匈牙利東部城市德布勒森的工廠,目標為寶馬、斯特蘭蒂斯和大眾等汽車制造商擴大在歐電池產能;也有報道稱比亞迪提供的刀片電池已經交付特斯拉在德國柏林的超級工廠。

NP3.0和神行Pro電池,中國企業帶來更適合歐洲的產品
中國電池企業能否幫助歐洲做好動力電池,本質上取決于能否構建 "中國效率 + 歐洲標準" 的混合生態。當前的產業實踐已展現出積極跡象。與此同時,寧德時代在慕尼黑車展上的三項首發,即NP3.0、神行Pro長壽命版電池、神行Pro超充版電池也告訴歐洲人:中國電池企業在歐洲的布局并非簡單的產能復制,而是可以打造出專屬產品和技術。

技術方面,全球首發的NP3.0進一步有效降低了電池發生熱失控之后,帶來的二次事故的概率。
該技術最核心的地方在于,發生熱失控之后,高壓不斷,且車輛會保持動力。這樣可以保證車輛電池在發生熱失控之后,依舊可以正常駕駛。這對于不限速的德國高速非常重要,車輛一旦失速,且無法及時進入應急車道,被追尾的概率會更高。據悉,NP3.0可以讓電池在熱失控后依然能保持高壓系統穩定供電超過1個小時。
另一方面,NP3.0可以讓電池在熱失控后無明火、無煙。這一特性避免了明火與濃煙影響視線而帶來的二次事故。

NP,即No Propagation。這是寧德時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即使某一顆電芯出現問題,也不會引發整個電池系統的連鎖反應”。2018年,寧德時代率先推出了NP1.0技術,現在車企常常寫在PPT上的“不起火、不擴散”,就是來源于此。2023年,寧德時代推出了 NP2.0技術。該技術實現“熱電分離”,也就是根源上消除風險。

而直接提升歐洲人用車體驗的,則是寧德時代首發的神行Pro長壽命版電池和神行Pro超充版電池。
按照寧德時代官方的說法,神行Pro長壽命版電池是可以實現12年100萬公里的磷酸鐵鋰電池。眾所周知,歐洲汽車市場早已進入存量市場,消費者換車的頻率很低。如今你踏入歐洲的土地,依舊可以看到白發蒼蒼的人在駕駛993時代的保時捷911和E39時代的寶馬5系。這就讓歐洲更需要長壽命的電池。

另一方面,歐洲人力成本偏高,長壽命電池也可以降低更換電池帶來的用車成本。事實上,神行Pro長壽命版電池的核心絕非僅僅是耐用。其同樣可以提供758公里的續航里程(122kWh電池容量)。按照官方提供的信息,充滿電后,搭載神行Pro長壽命版電池的車,司機可以一路從慕尼黑開到德布勒森。如果你對歐洲地理不太熟悉也沒關系,758公里在國內意味著你完全可以從北京一路開到青島。

相比長壽命,歐洲人更需要的,可能是超快充。這也是特斯拉進軍歐洲市場的良方。歐洲充電樁偏少,甚至部分充電樁就設置在路旁的停車位上,這就需要具備更快的充電來提升“翻臺率”。
神行Pro超充版電池最高可以提供12C的充電能力。也就是說,理論上,一個100kWh的電池,最高的充電功率可以做到1200kW!目前,比亞迪在國內打造的“兆瓦閃充”,理論上是1000kW的峰值充電功率。更重要的是,歐洲的冬天漫長且劇烈,歐洲人需要更快的峰值充電倍率來應對極寒對于充電速度的削弱。按照寧德時代的說法,神行Pro超充版電池具備“極寒環境 20 分鐘 410 km的補能效率”。
放大看
寧德時代此次發布的NP3.0以及兩款神行Pro電池絕非期貨,而是可以立即上車的。很明顯,寧德時代在歐洲的布局并不是簡單的產能復制,而是因地制宜。這正是中國方案的核心競爭力。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電池企業也同樣在“授人與漁”,曾毓群曾在采訪中提到,中國有足夠多的基礎電化學人才,比如寧德時代就有2萬多研究人員……對此,寧德時代德國工廠雇傭大量當地工程師,在生產過程中培養了一批掌握先進電池制造技術的本土人才。而其他中國電池企業,如億緯鋰能,則與匈牙利大學合作設立電池研發中心,推動基礎材料創新。
未來的歐洲動力電池市場,或將呈現 "中國技術 + 歐洲資本 + 本地制造" 的混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