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200萬元的保時捷,和華為深度合作智駕輔助的奧迪,換了新發(fā)動機的速騰L和凌渡,還有吉利的東方曜。最近上市的一系列新車都在證明同一件事,幾年前的激進預測錯了,而且不止是李想這種敢說的人錯了,甚至是全行業(yè)都錯了。比如,一眾跨國車企都在調(diào)整自己的停售燃油車計劃。

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之所以如今能大行其道,原因正在于,話說的足夠激進,只要能實現(xiàn)80%,就足以改變很多人的認知。就在汽車圈里,前幾年輿論被新勢力所帶領(lǐng),這幾年被華為和小米所引領(lǐng),技術(shù)的突破是一方面,比如導航領(lǐng)航的主動輔助駕駛、座艙的語音控制等。另一方面則是它們帶來了理念上的創(chuàng)新,比如根據(jù)用戶需求造車、共創(chuàng)造車等等。

所以,只要是銷量能夠上漲,完成所說目標,就能改變認知。而最近,理想在銷量和新車上的受挫,本質(zhì)正是如此。一直贏下去,是可以造神的,但一旦有波動和挫折,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破神也快。
總之,就在時代高速變換的過程中,燃油車開始找到了新的生機。
保時捷的思路是,用技術(shù)打敗魔法
李想在2023年時曾大膽預言過,2025年年末的單月時,新能源車滲透率將來到80%以上。相比之下,王傳福在2023年時的預言如今看來就更為靠譜,他的預測是,2025年新能源滲透率有望達到60%。乘用車市場里,8月最新的表現(xiàn)為55.3%,是月度新高以及連續(xù)6個月突破50%。

再從數(shù)據(jù)上看,今年1月,燃油車市場份額忽然從2024年12月的49.4%暴漲至58.5%,而新能源車的市場份額卻下探至41.5%,今年1-7月,燃油車銷量同比下跌只有1.8%,比起2024年17.3%的大跌,有明顯的收窄。一切都說明了,格局正在重新穩(wěn)住。

當然,格局初步穩(wěn)住,并不意味著油車還能像前幾年那樣躺贏。必須玩出新東西,才能有機會。德系大廠們最新一輪的反應是,用突破性的新技術(shù)做出明顯的差異化,比如保時捷。

保時捷最近的困境不斷,因為年內(nèi)股價跌幅超過24%,被移出德國DAX指數(shù),轉(zhuǎn)入MDAX指數(shù)。簡言之,就是資本市場認為它已經(jīng)不夠有優(yōu)勢,而是更匹配中型企業(yè)的特征。而保時捷的反擊則是,推出911 Turbo S。

這輛車身上,有著足夠多的技術(shù)特征。最顯著的就是給汽油機另類通電,3.6T水平對置發(fā)動機上用上了2顆電動渦輪,所以盡管相比2024款減少了0.1L的排氣量,但最大功率卻提升了61馬力。然后,紐北新圈速紀錄就來到了7分03.92秒,比前一代車型提升了超過約14秒。標配了電動液壓保時捷動態(tài)底盤控制系統(tǒng),增加了智能主動空氣動力學技術(shù),最終風阻比前一代降低了10%。

一定程度上,你可以將此理解為,保時捷在巨大的銷量和資本壓力下,放棄了擠牙膏模式,而是給到了明顯進步。當然,它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Turbo S版本從2023款的236.3萬元起售,直接拉到了272.8萬元起售。不過,對于買這種車的群體來說,這種差價似乎也并不大。

然后,從技術(shù)層上看,新增的電動渦輪,其實是新能源車短期內(nèi)不好追趕的優(yōu)勢項。這套eTurbo已經(jīng)在GTS上進行了應用,你可以將其理解為不帶大電池的頂級插混,甚至是賽用插混的極致民用版本。
壓縮機和廢氣渦輪之間新增了電機,所以即便是發(fā)動機在怠速狀態(tài)時,只用電機就能快速起壓,實現(xiàn)空氣和燃油起步就是足夠的混合比例,所以動力到峰值,油耗也會一定程度降低。

簡單來說,這套系統(tǒng)是民用車型里最接近賽用的那個級別,電機除了能增加動力和扭矩之外,還能利用旋轉(zhuǎn)進行發(fā)電,最大發(fā)電功率在GTS車型上為11kW。而到了Turbo S上,因為是2顆電動渦輪,它的響應速度會更快,甚至接近于電動車的響應。

無疑,當燃油車的動力輸出最明顯短板被補齊之后,電動機的魅力顯然不足。另外,有一個客觀事實是,超過100萬元的汽車市場雖然在全球都開始加速萎縮,保時捷上半年全球下跌6%,中國市場下滑28%,蘭博基尼下滑25%,甚至勞斯萊斯也下滑超20%,但在超跑和超豪華車領(lǐng)域,新能源車尚無太多建樹。
另外,對于保時捷來說,新技術(shù)的推出,更多是亮肌肉或者增強信心。911 Turbo S高昂的售價,其能帶來的銷量增長有限,不過,好處就在于,可以期冀于eTurbo技術(shù)進一步下放。但基于保時捷一貫以來的表現(xiàn)來看,50萬-80萬就拿到,不太現(xiàn)實。但總之,在超跑領(lǐng)域,又是寫下了一層技術(shù)護城河。
吉利和速騰L的思路是,功能再次平替
保時捷的打法,其實整體還是延續(xù)了老路。而民用領(lǐng)域的,20萬元以內(nèi)的燃油車市場,則是想出了更多有效的打法。從最新的3個新車型上看,吉利推出了星瑞和星越L的東方曜版本,大眾則是更新了速騰L。而進一步參考最近上市的2款德系車,前者是奧迪A5L,后者是上汽大眾凌渡。

以上汽奧迪A5L為例,二線城市的一些經(jīng)銷商給到我們反饋,在上市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已經(jīng)售出近20臺訂單,這樣的成績,比之前銷售時有了翻倍的增長。上汽大眾在成都車展推出的凌渡也是同理,220馬力的2.0T高功率版本限時起售價只有13.99萬元,也在終端形成了一定的增長。

另外,即便是不考慮全新車型的推出,還有的回暖。今年上半年,雷克薩斯在中國成為了唯一同比正增長的豪華品牌,整體銷量超過8.5萬輛,且比較重要的是雷克薩斯ES這個最大的銷量貢獻源,它的優(yōu)惠幅度相比2024年只有一定的增長。相比奔馳、寶馬、奧迪等,還是基本保住了價格體系。
其實本質(zhì)上,如今能夠做到面對新能源車還有一戰(zhàn)之力的燃油車,其背后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即大型的品牌或集團利用自己的體系能力,實現(xiàn)技術(shù)下放,最終讓新能源車不好對其進行平替。

吉利東方曜的預售,強調(diào)了3件事。一是,從滲透率上看,依然有近50%的人在購買燃油車,所以吉利依然會做。換算下來,按照中國車市每年超2000萬輛的規(guī)模來換算,依然有超過1000萬的市場基盤。二是,10-20萬元的新能源車,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所以設計上更多是套娃成風。所以,因為之前有著“最美中國車”等傳承,東方曜就引入了更多情緒價值,引入了中國古代的很多經(jīng)典顏色做成了路面上不太會撞衫的車漆,月牙青、莫高藍、丹青。第三,是技術(shù)上的顯著升級,新能源車現(xiàn)在有的,燃油車一樣可以給,甚至做的更好。


涉及的板塊有很多,一是智能化,二是車輛性能, 三則是如今熱度很高的舒適和安全。智能化,是因為換上了和新能源車基本相同的最新電子電氣架構(gòu),能夠匹配在銀河E5、銀河A7上好評度非常高的Flyme Auto座艙,甚至給了千里浩瀚H3高速輔助領(lǐng)航,性能上則是給全系都給到了2.0T發(fā)動機,星瑞的破百加速時間是6.5秒,星越L的破百加速時間則是7.3秒。而舒適性配置方面,女王副駕、CDC懸掛這種,一次性拉滿。
速騰L的邏輯也是相同的,不過因為是全新的換代車型,所以它的整體變動會更大一些。

淺層上,核心的變化同樣是3點。第一是,從設計到尺寸上都是進一步向邁騰去靠攏,一汽-大眾想要靠高級感來去除對老款的認知,比如,在大眾的A級轎車身上能夠看到IQ.Light像素矩陣大燈這種配置,這放在幾年前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其實從更多的細節(jié)上還能看出,它是針對目前高銷量的熱門新能源車也是進行了學習的。仔細看前后尾燈,這正是國產(chǎn)新能源車目前很擅長的結(jié)構(gòu)和手法。

第二點是,對智能化的加強。中央大屏的尺寸和邁騰一樣進一步加大,車機內(nèi)的功能也是加入了現(xiàn)在最流行的AI大模型、看視頻娛樂等等功能,甚至是給到了兼容華為手機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高速的智能駕駛輔助能力,以及智能泊車輔助。第三點,則是進一步迎合中國車主。比如,底盤的體感更舒適了一些,比如德系車的座椅不再偏硬,等等。雖然有不少新配置需要進行選裝,但考慮到后續(xù)的終端優(yōu)惠,車價也并不會特別高昂。
而這些表現(xiàn)來到細分市場之后,其實能夠發(fā)現(xiàn),確實新能源對其帶來的擠壓感不夠。

比如,在TOP10的新能源轎車中,10-15萬元價格的有比亞迪秦L、海豹06和小鵬MONA M03。那么從性能上看,這3款車的破百加速都在7.4秒以上,在經(jīng)過升級之后,這反而成了燃油車的優(yōu)勢項, 比如星瑞的東方曜能跑到7秒內(nèi)。
而在智能化配置都完成補齊之后,車內(nèi)空間、架空駕控上的舒適性、不暈車、沒有續(xù)航焦慮等等,也都轉(zhuǎn)化成了燃油車的優(yōu)勢。
甚至于,在新能源車最擅長的省錢上。油車通過新一輪的升級,也并非完全怯戰(zhàn)。比如,如果是純電動車,沒有家充樁或者是充電條件不夠便利,在第三方直流充電樁上的補能成本,對上速騰L百公里6L以內(nèi)的油耗表現(xiàn),其實并不會相差多少。
寫在最后:
有一組數(shù)據(jù)能進一步襯托出最新的事實反差,吉利的中國星系列在2025年上半年賣出了61.58萬輛,同比增長了7%,也在相關(guān)的細分統(tǒng)計中,連續(xù)16個月拿到了自主品牌燃油車銷量第一的位置。
一汽-大眾也是一樣,3月燃油車銷量同比增長1.4%,4月同比增長7.9%,6月同比增長15.1%,8月同比增長4.2%。以及,在燃油車市場的份額,還能穩(wěn)步提升。
上述的一切都說明一件事,油車在被高頻擊打了4年多的時間之后,如今開始慢慢復歸。只要是能在配置、性能、智能化等方面做到比新能源車略好的水平,它依然可以繼續(xù)存活下去。
不過,這種場景的限制條件有不少。比如在20萬元以上的市場,一旦預算足夠高,油車在智能能力上不太好追平主流新能源車。再比如,如果不是吉利和大眾這種有大體系能力,并且愿意在燃油車市場繼續(xù)深耕的巨頭,那造出來的車,也很容易競爭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