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車展最熱的展臺之一是哪家品牌?毫無疑問,鴻蒙智行一定占有一席之地。畢竟,在之前的幾次車展中,只有四“界”的鴻蒙智行,一直是車展的流量擔當。如今隨著尚界的加入,無論是規模還是號召力,鴻蒙智行的熱度再上了一個臺階。
當5個“界”字輩的車標一并掛起來,這種震撼程度會讓所有經過的人都忍不住驚呼。實際上,不僅僅是鴻蒙智行,在華為與多家傳統車企合作后,這些傳統車企迅速補齊了新能源時代的智能化短板,新一輪的大戰即將上演。
一直以來,造車新勢力們都曾是中國新能源界的絕對主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輪又一輪的競爭中,從上百家的造車新勢力,如今已屈指可數。這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把鯰魚放進魚群中不是為了培育鯰魚,而是激發其他魚類的活力。

現在,這些傳統車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已經茁壯成長了。吉利銀河、啟源、奕派科技等等,從銷量上來看,它們開始走上牌桌。而即便是那些剩下的造車新勢力選手,仍有一些還在苦苦尋找“活下去”的方法。
用數據打破質疑
從最新發布的7月及1-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趨勢:傳統車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正逐漸走上牌桌,成為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張圖表中,吉利銀河、長安啟源、深藍、奕派科技、埃安、極氪、嵐圖等品牌,大多隸屬于傳統汽車集團,不僅銷量穩健,部分甚至已超越一些新勢力品牌,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轉變。
從具體數據來看,傳統車企背景的新能源品牌表現亮眼。吉利銀河以7月銷量95117輛和1-7月累計644073輛的成績高居榜首,遠超許多新勢力品牌。長安汽車旗下的深藍和長安啟源也分別實現了27119輛和29907輛的月銷量,累計銷量均超過13萬輛。此外,如東風汽車的奕派科技、廣汽集團的埃安、吉利旗下的極氪等,也均進入銷量前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品牌的銷量穩定性較強。例如,吉利銀河1-7月累計銷量已突破64萬輛,奕派科技也達到16萬輛,展現出持續的市場滲透能力。相比之下,部分新勢力品牌如蔚來、小鵬等,雖然聲量較大,但銷量已被多個傳統車企新能源品牌反超。
曾幾何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幾乎是由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品牌主導的。然而,隨著傳統車企的全面發力,市場格局已從新勢力獨大逐漸轉變為多方競逐。
一方面,新勢力品牌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例如,理想汽車7月銷量為30731輛,雖仍位居前列,但已被吉利銀河、零跑等超越。蔚來和小鵬的銷量則相對落后,顯示出增長乏力。另一方面,傳統車企新能源品牌的份額持續提升,甚至開始蠶食新勢力的市場。
這種競爭態勢不僅體現在銷量上,也反映在產品布局和技術路線上。傳統車企新能源品牌通常采取多品牌、多車型策略,覆蓋從入門級到高端的各個細分市場。例如,吉利集團旗下擁有極氪、銀河等多個品牌,分別針對不同消費群體;長安汽車則通過深藍、啟源等品牌實現市場分層。

傳統車企新能源品牌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多重因素支撐。
傳統車企如吉利、長安、廣汽等擁有多年的汽車制造經驗、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規模化生產能力。這使得它們在產能爬坡、成本控制和品質管理上具有天然優勢。例如,吉利銀河依托吉利集團的浩瀚架構和全球供應鏈,能夠快速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實際上,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并非從零開始。它們通過多年技術沉淀,在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方面逐步縮小了與特斯拉等領先者的差距。除了自研外,華為對這些車企的幫助也功不可沒。
當然,造車新勢力最缺乏的一個板塊就是,傳統車企通常擁有廣泛且成熟的經銷商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能夠更快實現市場下沉和用戶觸達。這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用戶信任建立尤為重要。例如,長安啟源和深藍通過長安汽車的渠道資源,快速覆蓋了二三線市場。
相較于新勢力品牌,傳統車企長期積累的品牌認知和用戶信任度更高,尤其是在注重可靠性和售后服務的消費者群體中。這使得它們的新能源產品更容易獲得市場接受。

從銷量數據到市場動態,傳統車企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它們正以穩健的步伐走上牌桌,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成熟和進化,也預示著未來競爭將更加多元和激烈。
合資品牌也在追趕
在今年熱鬧非凡的成都車展上,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豐田的bZ系列擁有了單獨的展臺。
這一調整背后,實則暗藏著深刻的市場真相。從銷售數據來看,今年7月份,廣汽豐田鉑智3X在合資品牌純電車型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銷量冠軍。而且,bZ系列的后續車型也即將閃亮登場,讓人充滿期待。
在廣汽豐田鉑智3X之后,東風日產N7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7月銷量達到6455輛,與鉑智3X的差距不到400輛。這兩款熱門車型有著一個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完全由中方團隊主導研發。它們結合中國本土化的供應鏈優勢,精準把握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打造出深受市場歡迎的車型。

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出全新的格局。自主品牌中的傳統車企憑借自身實力逐漸走向主流。而與此同時,傳統的合資品牌也不甘示弱,開始紛紛發力。此前,大眾汽車品牌率先行動,其ID系列憑借出色的性能和品質,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如今,在新一輪的競爭中,隨著別克至境、AUDI品牌等獨立的本土化新能源品牌加入,市場愈發熱鬧起來。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當下,我們既看到了眾多品牌積極進取、奮力開拓的亮眼表現,也應將目光投向那些尚未形成獨立品牌作戰能力的傳統車企們。
以長城汽車為例,在眾多品牌紛紛推出多個獨立新能源品牌,全方位布局市場的形勢下,長城汽車單一的WEY牌新能源在產品線豐富度、市場覆蓋面等方面可能會逐漸顯現出不足,這無疑會影響其在新能源市場的長遠發展。

再看上汽集團,作為國內汽車行業的巨頭,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有著輝煌的成就,但在新能源領域,其獨立新能源品牌的缺失卻讓人感到疑惑。在新能源市場快速擴張的今天,沒有獨立且具有影響力的新能源品牌,難以充分享受到新能源市場發展的紅利。
還有奇瑞汽車,旗下的奇瑞風云承載著眾多期待,但至今仍未獨立上榜。在新能源市場品牌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當下,奇瑞風云若不能盡快獨立并嶄露頭角,奇瑞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步伐可能會受到限制。
對于這些傳統車企而言,打造獨立的新能源品牌不僅是順應市場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更是關乎企業未來長遠發展的關鍵舉措。只有加快布局,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獨立新能源品牌,才能在新時代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當然,話說回來,好在以上這些品牌好歹還有新能源規劃。比如長城有WEY、上汽有尚界、奇瑞有iCar,這充分說明大集團的考慮還是比較周到的。現在最難受的就是像海馬、創維、藍電那些小品牌,在市場加速的分化中,它們的命運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