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這么多車企,今年7月之后主動比較大幅度調整目標的只有吉利一家”,在吉利汽車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再次表態,“吉利對300萬的年銷目標非常有信心。”
今年上半年,吉利已經完成了140.9萬輛的銷量數據,同比增長47%。作為參考,汽車行業上半年銷售1300多萬臺汽車,同比增長13%。
收入上看,吉利上半年總收入突破1500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整車收入達1,346億元,同比增長28%。
盈利方面,核心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至66.6億,同比漲幅達102%,一般來說,扣非利潤更能反映企業實際的經營狀況,就這方面而言吉利再次實現了自我超越。與此同時,利潤的增長讓吉利的現金儲備更加充裕,上半年末吉利總現金水平達到588億元,再創新高。
從銷量大漲帶來營收、利潤激增,從而進一步形成公司現金流的“三角支撐”,基本可以判斷,在“多米諾骨牌”式的財務效應下,吉利的轉型已經提早進入到了“正循環”。

去年年初的發布會上,桂生悅曾說“未來吉利的每一次業績發布會銷量都會是歷史新高”,但他表示“當時還不敢在利潤上夸下海口”。不過到今年半年業績公布后,讓桂生悅有了信心加持,他對吉利的目標值再次“提檔”——“除了銷量創新高,接下來每一次發布會上吉利的利潤也會創新高。”
規模效應持續顯現,吉利步步逼近行業第一
自去年吉利發布《臺州宣言》后,朝“一個吉利”全面統合的目標確鑿無疑,沿著大方向轉型過程中,同樣考驗執行效率,從半年業績來看,吉利的整合動作效果初現,最有說服力的表現是,吉利一直在比以前的吉利變得更好一點點,也朝著最頭部的位置更近了一點點。
目前,中國汽車的龍頭是比亞迪,無論體量還是占有率都位居第一。那么吉利跟比亞迪的差距還有多大?根據財報數據,吉利的市占率目前已突破兩位數,達到10.4%,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二,僅落后比亞迪4個百分點。而去年吉利和比亞迪的差距是8%。
如果細分來看,吉利的燃油車市占率依舊穩居第一,達到8.8%。新能源市占率同樣有了巨大的提升,從去年的7%來到今年的11.44%,跟第一名的差距也從27個百分點縮短到18個百分點。雖然短時間內還無法與比亞迪齊頭并進,但吉利的進步絕對不可小覷。

“我相信我們跟第一名的差距會越來越小,甚至反超。”桂生悅的表達,一方面代表吉利奮起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說明沖刺的信心。
背后的邏輯并不難理解,就像吉利汽車集團CEO、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淦家閱所說:產品布好了,銷量不用太擔心。
目前,吉利已挺進爆款“爆發期”,基于GEA平臺推出的銀河系列全面釋放潛能,從星愿開始連續拿下中國全品類車第一名,到星耀8拿下中國B級插混轎車的第一名,再到大定訂單已達3萬的銀河A7,與比亞迪秦L形成劍拔弩張的勢頭。
此外,包括領克、極氪、中國星等在內,下半年吉利還將有5款新能源產品加一款燃油產品上市,逐一補足市場空白。“我們的要求是,上一款產品必須是爆款產品” 淦家閱立下軍令狀。

傳統車企轉型新能源往往面臨兩個關口,第一是銷量關,吉利完成的不錯,第二是利潤關,轉型各項成本怎么快速收回,更能體現公司對調整動作的回正能力。
吉利上半年66.6億的利潤,跟上一年相比是翻倍增長。有投資人認為,如果扣非利潤能在65-79億之間,那么就是相對理想的,因為從吉利對新產品的高壓定價以及近期一系列整合行動來看,會增加市場對其“增收不增利”的擔憂。
但吉利的單車盈利其實已經從去年的3453元提升到了今年的4724元,此外歸母凈利潤也從去年的2.8%達到今年的4.5%,對比領先車企5%左右的凈利潤標準來看,吉利已然進入到收獲期。
依托全價值鏈的規模化效應,吉利降本成果肉眼可見,CFO戴永還特別提到財務上一個亮點,那就是銷售費率和管理費率都有所下降。
其中,管理費用今年只有29億,有兩個億的優化,而且是在銷量從95.6萬臺提升到140.9萬臺的情況下做到的。另外銷售費用雖然絕對額增加了5億,但是銷量增長了50萬臺帶來的必要運費成本(單臺1000左右),剔除這部分之后,銷售的實際費用并沒有增加,換句話說,干的事多了花的錢少了,費用管控力更加高效。

隨著接下來整合行動提速,吉利的規模效應會在現在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顯現,據了解,極氪與吉利的整體交割工作今年年底就會完成,屆時將順利完成大合并,對吉利的業績將帶來更多亮點點綴。
彌補缺失和不足,下半年要打攻堅戰
上半年吉利做出的成績是擺在明面上的,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大船掉頭若要做到“絲滑”轉向,也需要清楚哪里還有提升的空間,對此,吉利的認識也非常清晰。
表面上看,吉利上半年利潤的確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中實現了翻倍增長,不過單車售價和毛利率都有所下降,其中單車售價平均每臺下滑1.4萬元,明顯一定程度上受到價格戰影響為銷量目標做出的讓步。但考慮到當前的競爭形勢,銷量和利潤之間仍然很難達到有效平衡,如果在售價上保持堅挺,那么從銷量到市占率都將受到波動,也不利于規模化效應的發揮。
此外,正因銀河這一更傾向主流市場的品牌崛起,銷量基數被進一步拉大,導致毛利潤下降了0.3%。接下來,怎么盡快消除這兩項短板,實際考驗的是產品的配比能力,如何靠高溢價車型的帶動,對中低端車型進行盈利上的補充。

桂生悅認為,吉利在豪華、高端汽車方面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是主要原因,這跟吉利汽車整體的發展是不相匹配的。這句話無疑讓壓力來到的領克和極氪身上,數據顯示,領克和極氪合并后上半年實現了14.5%增長,低于內部預期,原因是內部正在進行各方面組織和戰略調整。
但從長遠看,也并不是特別難以解決的問題,還是那句話,要看下半年吉利在高端車型上的發力,以及具體的市場表現。
桂生悅表示,吉利的高價值車型都會集中在下半年,比如、銀河M9等等,包括的持續發力。如果還能繼續復刻“出一款爆一款”的現象,那么吉利的平均單價和毛利大概會得到改善。

為維護高端品牌發展,吉利重新梳理了對“品牌建設”的認知,盡管每家車企都在強調“用戶至上”,但企業對加速轉型的需求,和對用戶的利益承諾,往往容易發生節奏錯位。拿極氪品牌來說,一年三換代的“往事”曾引發用戶強烈不滿,對一個正處于上升期的高端品牌而言,用戶的反抗心理實則是刺進品牌內部的一把尖刀,即便刀拔出來但傷痕卻很難抹除。
桂生悅認為,這種讓用戶感到背刺的行為,對吉利來說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經驗教訓。好在吉利敢于面對,也做出了一系列改進措施。此前《車壹條》注意到,極氪在8月8日就提前預告了下半年四款車型的改款和升級的計劃。在預告新計劃的同時,還同時發布了在售車型多項限時的權益政策,這被理解為尊重用戶、體現用戶為中心的優化舉措。

“這個公告發出以后,據我們的統計,新老用戶的好評率達到了96%,這讓我們非常感動”,桂生悅在透露這組數據的同時,更表達了吉利在造車之余的長期思考,用戶是品牌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也是轉型中亟需用心建設的一環。
雖有不足,但客觀評判,就整個汽車市場而言,吉利仍是走在前列的那一個,“前路艱難,我們的信心比以前更足”桂生悅說,吉利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