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國際車展期間,遠程新能源商用車與博世商用車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宣布將充分發揮各自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的資源與技術優勢,形成有效的商業和技術合作;同時雙方也將在能源生態建設領域互為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綠色甲醇在商用車領域的規模化應用。這場簽約不僅標志著甲醇技術產業化進程邁入新階段,更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在“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雙重命題下,甲醇正厚積薄發,躍升為全球交通脫碳的核心變量。
全球競逐甲醇賽道,技術革命重構能源版圖
甲醇產業化的核心在于其經濟性。博世發布的《雙碳目標下綠色甲醇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前景》白皮書指出,電解水制氫成本持續下探,綠色甲醇經濟性將全面超越傳統燃料。上游能源端的成本下降直接加速下游應用的推廣。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喬治·奧拉曾預測甲醇成為油氣時代后的主流燃料,這一預言正加速變為現實。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30年全球交通領域氫能需求將突破800萬噸,其中綠色甲醇憑借儲運便捷、經濟性突出等優勢,成為長距離運輸場景的“剛需”選擇。國際市場的競速背后,是甲醇“液態電+液態氫”的雙重屬性。1立方米甲醇含氫量是液氫的2.1倍,且常溫液態特性大幅降低儲運成本,這一優勢正吸引全球資本涌入。
在車端,受制于傳統燃油商用車保有量大的現狀,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問題長期難以解決。放眼全球,盡管純電動路線在乘用車行業中獲得追捧,但其受限于續航、補能效率及低溫性能的痛點,在商用車復雜的使用場景下難以全面替代。氫燃料被譽為新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但由于成本高昂、使用不便以及安全性問題,全面商業化應用仍面臨挑戰。相比之下,甲醇憑借“減碳剛需”與“商業可行”的雙重優勢脫穎而出,可實現加注補能的方便快捷與排放清潔,無論是對交通運輸領域提質增效還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領跑甲醇經濟,生態閉環構筑競爭壁壘
在全球競速的背景下,中國正憑借產業鏈優勢率先突圍。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產國和使用國,產能占全球60%。截至2024年8月底,中國綠色低碳甲醇項目已超過90余項,規劃產能已超2400萬噸/年,并保持逐年高增長態勢。這一成就的背后,是技術突破、基建配套與產業協同形成的閉環生態。
在甲醇車輛推廣中,中國已實現全球領跑。其中吉利更是前瞻布局甲醇技術20年,突破耐醇腐蝕、冷啟動等行業難題,旗下遠程新能源商用車打造醇氫電動特色戰略技術路線,已實現動力系統量產。醇氫電動在電動化基礎上,把甲醇燃料和甲醇發動機作為能量的儲存和轉化的單元,充分發揮了甲醇液體能源能量密度高、補能便捷、安全可靠等優勢。2024年,遠程星瀚H醇氫電動重卡滿載下實現一箱綠色甲醇續航1522.9公里,創吉尼斯紀錄,每公里成本僅1.034元,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在本屆上海車展上,遠程星瀚H醇氫電動重卡亮相醇氫科技展臺,一同展出的還有全球首款醇氫電動大VAN——遠程醇氫電動。
產品的推廣離不開全方位的生態布局。為此,遠程以“1.2.3.3”醇氫生態戰略為引導,布局綠醇制備、甲醇加注、醇電汽車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當下,遠程的醇氫生態朋友圈已經獲得諸多戰略伙伴入局,包括本次與博世的合作,也將充分發揮博世的全球資源協同,加速醇氫生態共建與全球推廣。
加注是規模化推廣的“加速器”。截至2025年3月,遠程旗下醇氫加注品牌“遠醇”在全國重點區域和重點路線已經建設600多個甲醇加注站,計劃2027年擴展至4000座,實現加甲醇像加油一樣便捷。加注設施的建設也得到從中央政策到市場企業的支持:2024年8月,《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發布,甲醇加注被明確納入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我國目前約有12萬座加油站,經過低成本的改造即可實現加醇功能的覆蓋,大量的汽柴油運輸、儲存等設備也都能再利用,這是對油車時代基礎設施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
在制備端,綠色甲醇同樣在加速布局。遠程在內蒙古阿拉善參與建設的5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達產后預計年減碳75萬噸。放眼全國,遠程已攜手戰略伙伴,在多地布局涵蓋綠色甲醇制備在內的全產業鏈生態,有效將政策與市場進行了緊密的結合,帶動產業鏈呈現共振效應。遠程旗下醇氫科技完成Pre-A+輪融資后估值超15億美元,頭部企業的技術輸出正重構全球能源話語權。
此次遠程與博世的戰略合作,不僅為商用車新能源化提供了技術落地路徑,更通過生態協同加速甲醇向主流燃料的跨越,進一步鞏固中國在新時代下全球能源生態中的話語權。在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驅動下,中國正以甲醇為支點,引領全球交通能源變革。隨著綠色可持續的浪潮席卷全球,甲醇經濟或將在未來掀起一場顛覆性的能源革命,而中國企業已在這場變革中搶占先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