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豐田汽車發布新一期財報。其中,營業收入為45.09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9萬億元,同比增長21%;營業利潤為5.35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90億元;凈利潤為4.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81億元,同比增長101%。
憑借上述亮眼成績,豐田汽車不僅再度成為“全球車企利潤冠軍”,還創下了品牌成立91年來的利潤新紀錄,此外,這也是歷史上首次有日本企業的營業利潤超過5萬億日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內排名前十的車企,凈利潤加起來都還沒有豐田多,老大哥這回屬實是贏麻了。
這兩年國內汽車市場有一種觀點:由于豐田汽車在電動領域的后知后覺,它很有可能被中國車企超越,失去“世界第一車企”的寶座。
有一說一,豐田這兩年在國內確實不怎么受待見:一方面,秦PLUS DM-i、UNI-V、星瑞等國產熱門車型讓卡羅拉、雷凌等門面產品透不過氣;另一方面,bZ4X、bZ3等新能源車型在市場上掀不起什么風浪。
2023年,豐田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170.1萬臺,雖然依舊是日系車銷量冠軍,但和同時期賣了302.45萬臺新車的比亞迪站在一起,豐田瞬間矮了一截。
但你猜怎么樣,2023年豐田在全球范圍內的銷量達到了1031萬臺,是名副其實的“一哥”,而把秦系列生產線干到冒煙的比亞迪,也就勉強擠進了全球前十的位置。
無論是營收、利潤還是銷量,豐田都再次揭示了一個真理:哪怕在中國混得不咋地,也照樣能支棱起來,畢竟海外市場足夠龐大。
在這方面,韓國現代汽車應該也能感同身受。
不過,中國這塊大蛋糕,豐田本身是不愿放棄的。最近坊間傳言,豐田將采用比亞迪的DM-i技術來打造新的產品,但截至目前,官方尚未給出明確回復。
據悉,豐田未來3年的規劃是“導入PHEV產品”,作為國內插混車的扛把子,比亞迪的技術成就有目共睹,后知后覺的豐田選擇“抄近道”,情有可原:一來省時省力,二來兩者的定位都是主打低用車成本。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一旦豐田選擇跟比亞迪聯姻,勢必會沖擊豐田自己的技術口碑,長期來看弊大于利。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國產品牌的崛起,“反向合資”的風潮在這兩年愈演愈烈,奧迪、大眾都先后加入其中,至于豐田會如何選擇,只能先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除了產品,豐田在電池領域也有布局。按照之前的規劃,豐田將在2027年至2028年間量產搭載固態電池的純電動汽車,這種純電動汽車的補能效率能做到“充電10分鐘,續航1200公里”。
看起來,豐田在新能源領域“彎道超車”的野心并不小,然而有趣的是,它們“鄙視電車”的傳統藝能依舊沒變:前段時間,豐田官宣“會繼續致力于內燃機的開發,未來將推出新一代超級發動機以及相對應的電子燃料和液體燃料”。